浅谈吴学创作中的人文情怀

作者:吴美福

  人文情怀是人们对吴学、祖地故土和宗亲们的深厚情感,是对江南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常常与跌宕起伏的文学书写紧密相连,与真情实感的诗意表达密不可分。笔者在这篇文章中,以一名吴学爱好者和践行者的使命自觉,在朴实的文字里寻找无华自然的美,力求体现多样的吴学人文情怀。

  文化情结抒写朴素吴学人文情怀

  吴学的天空无限广阔,思绪自由飞翔。笔者的文集《浅谈吴学》所诠释的,是吴学内涵、秉性和特质,由此而生发出来的一些感悟。大千世界,雷霆万钧,我取其轻;风花雪月,我避其俗。笔者对吴学的学习,虽然不能说已有明确的风格路径,但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感觉,尤其是发掘庸常中的美丽。《浅谈吴学》以感情真挚、朴实无华见长,文化新意迭出,就如一个老者讲述自己历史的故事。宛如听一曲旋律优美的歌,让人身临其境,让人可感可摸,让人陶醉其中。

  说吴学有文眼,这是行话。其实,这就是说文字的精髓所在,折射出的是作品心灵深处的情感。未到情深处,不见好文字。就像一个游子,不管身在何处,内心眷恋的始终是自己的家乡,思念中自然平添一抹美丽的乡愁。笔者对吴学的创作原则始终坚持来源于历史生活,又高于历史生活。出版的文集《浅谈吴学》,分为十章,一百一十一节,三十万字,精选了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从不同层面诠释了“吴学”的含义,讲述了吴学历史故事。

  吴学作品的形式以小见大,手法挥洒自如。作品不一定要与大事、大情、大理画等号,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就能发现美丽。笔者融于《浅谈吴学》的那些感悟,大都是从小处着眼的。其实,小美中折射着大美,而小美更具体,更切近,更细腻,也更普遍。吴学作品,可以在大事、大情、大理的宏大历史和文化叙事中陶醉,也可以在作品独白的私密书写中沉潜。大千和纤芊,沧海和朝露,宇宙和心灵,吴学作品都可以穿越之,贯通之,融合之。

  从自我体验中构建吴学文化体系

  近年来,我开始尝试在吴学作品中加入虚构。其实吴学作品中的虚构与真实并不是在一个层面的概念,虚构只不过是一种写作方法,对吴学作品进行必要的虚构不仅给我留出了创造的空间,也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我所要塑造的真实。由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浅谈吴学》,就是行走在传统的路上,抒发的是吴学真情,表露的是吴学真意。

  吴学作品的实用性表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精神认同。这个传统并非秦文汉赋、唐诗宋词所仅有,而是融进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许多先进元素的。某种意义上,吴学作品也是吸收了“世界”的创新成果的。

  作为真实记录历史故事点滴的文集,《浅谈吴学》文章里等篇章,偏重于记录性和真实性要素;侧重于历史场景叙事的进入,叙事节奏的起伏度,人与物的融合,叙事跨度的建立。这些标志着叙述自如或者说自觉性叙述的要素皆树立起来,诸如此类,不单是从自我体验或者心理经验出发,而是通过重新建构历史与故事的关系中去观照历史,理解吴学。

  把吴学文化体系传播出去

  笔者是珠溪河的水土哺育成长的,从小就揣着深深的家乡情结,一心要把家乡浓浓的水乡味道、风土人文传播出去。在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浅谈吴学》一书里,对江南风物人文着墨最多的,莫过于《浅谈吴学》文集。在这一文辑里,笔者对吴学的深情大爱,对江南水乡文化的厚爱,在每篇作品里都倾注得淋漓尽致,在对家乡生活和历史的思考上,都有着自己的领悟与想法。出于对家乡的眷恋与深情,热心于讴歌祖地历史名人的典型事迹,例如在吴学研究上有独特建树。

 《浅谈吴学》文集以文化的力量展现了吴学深厚的人文历史。详读此书的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这种催人向上、触动心弦的力量,这就是本书真正的价值取向。透过作品的文字,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人对吴学的眷恋和对祖地故土的深情,还有一个对于人文与文化的传承和责任。《浅谈吴学》里的文学性的叙述,能让读者想起吴氏先辈谦让开拓精神,想起诚信和谐精神,从心里引发感慨,在心灵上得到洗礼,为我们身为吴姓而自豪。让读者深刻领悟到吴氏先辈们,用辛勤劳动和生命雕琢而成的民族气节与心系祖国前途命运的家国情怀,吾愿足矣。

  笔者在创作中,着意给予读者一种信心,让人们看到有责任感的作品,数年来,我不遗余力地用手中的笔,抒写着深厚的吴学人文历史和祖国江南的大好河山,记录着历史时代的精气神。如何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较真”而执着地发现吴学美、讴歌吴学美、奉献吴学美,使读者在阅读吴学作品的同时,领悟到吴学的文化之美,学问之广阔,让吴学文明之光照耀天空!

2024年11月9日 

吴美福,男,祖籍赣邑万年县人,本科学历,现任中网传媒副总编辑、河南省诗词家协会会员,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走访国内各地宗亲和部分海外宗亲,发起了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8日 上午8:57
下一篇 2024年11月9日 下午10:54

相关推荐

  • 泰伯:先秦至德思想的践行者与文明融合的先驱

    撰文:吴美福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谱系中,泰伯的名字或许不如孔孟老庄般闪耀于思想典籍,但他以“三让天下”的实践智慧与开拓精神,构建了一套独特的道德哲学体系,成为先秦时期“德治”思想的重…

    2025年4月8日
  • 《吴学之光》

    文:吴美福 我的书房里,有一面墙专门用来陈列吴学典籍。从《吴氏家谱》到《吴文化研究》,从《吴地风物志》到《吴方言考》,从《浅谈吴学》到《论吴学》,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每当阳光透过窗…

    2025年3月5日
  • 《泰伯谦锋 三让刻碑铭》

    撰文:吴美福        江南的雨总是绵密的。我站在梅里古都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烟雨朦胧的泰伯庙,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

    2025年3月5日
  • 《三月的丝竹》

    文:吴美福 鼋头渚的樱花还在含苞,蠡园的水波已把晨光揉碎成千万片银鳞。古运河边的老柳树刚吐出米粒大的嫩芽,枝桠间悬着的几盏红灯笼便急着在风中蘸墨,要给三月写一封花笺。 惠山祠堂群的…

    2025年3月5日
  • 《砚底潮声》

    撰文:吴美福        太湖石皱褶深处渗出一滴北宋的雨。我在退思园夜读,忽见残碑拓片上的虫蛀孔洞溢出微蓝星…

    2025年3月5日
  • 《泊渎河畔的青铜犁痕》

    撰文:吴美福       晨雾未散时,泊渎河像一卷半展的旧宣纸,青石埠头沁着露水,苔痕漫漶处依稀可见船缆磨出的凹痕。我数着埠头石阶上的年轮,一级是吴越争霸的剑影,一级是南朝四百八十…

    2025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