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吴美福
建构中国吴学知识体系,是近几年来我们吴姓吴学人的夙愿。中国学界对“吴学”概念的最初理解是以吴文化学为标准的,由此反观中国江南古代思想史,便有将中国历史上的学问中能以江南吴文化学的概念名之者加以叙述的最初尝试。此时,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论、宇宙论与人生论,乃是一种分析江南吴学观念结构的新思。这种尝试固然将吴学思想纳入现代知识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以江南吴文化学来区分一种思想是不是吴学的标准。我们深入考究了中国吴学的内涵与学问,形成对“吴学的广义体系”与“吴文化学的地域”的差异性理解。以下是对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的一些建议:
一、明确吴学的内涵与定位
吴学,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明确界定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和通过学习、研究获得的技能与见识的综合体现。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和技术科学等。在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时,首先要明确吴学的内涵与定位,确立其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改革进程赋予中国吴学知识体系以时代内涵和现实性力量,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吴学思想支撑。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命题,提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等范畴,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思路,使得中国吴学的轮廓逐渐清晰。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国吴学史的思想精华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并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符合时代精神的观念资源得到深刻阐发,彰显出守正创新的吴学学术品格。
二、梳理与整合吴学资源
吴学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文献、文化遗产、民间传说、艺术作品等。在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时,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整合。通过收集、整理、编纂吴学相关文献和资料,建立吴学数据库和文献库,为吴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对吴学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吴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探索吴学体现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科学观念、思路与方法的融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为体现时代精神的吴学理念,基于时代问题反观中国吴学思想发生的原初场域,深刻意识到对现实趋向于思想的需要作内在本质性回应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努力使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吴学走向世界。我们对吴学诸多概念和命题的理解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质,或者说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理解结构和价值观念阐述的吴学必然带有中国思想印记。与此相关的比较吴学研究力图通过跨文化对话,实现不同学科的相互理解,进而深化中国吴学的自我理解。
三、推进吴学理论研究与创新
理论研究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的核心。需要组织专业的研究团队,对吴学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同时,鼓励创新性的研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推动吴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吴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吴学的研究领域和视野。
在重新书写中国吴学史的过程中,我们探析吴学与吴学史的关系问题,讨论“新时代”“新吴学”等中国吴学新思想的创见,在梳理“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同时,提出“自己讲”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吴学传统中积淀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把握中国吴学内蕴的超越情怀,归纳其中的独特思想优势,发掘其中悠远绵长的精神力量,激发出吴学面向未来的想象力,使中国传统吴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实现现代重构。强调中国江南思想的精华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的吴学,其实质在于对在中国吴学的独特性之外讨论“吴学在中国”进行内在反思。我们以构建中国特色吴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进行具有历史意识的内在探究,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所体现的特定世界历史民族的实践经验。
我们秉持问题意识,深刻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展的图景,反思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经验与现代学术思想的成就,在立足时代的中国语境中阐发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吴学,不断深化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吴学经典内涵,观照复杂而深刻的时代问题,深入阐述吴学关注现实的方式,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阐述马克思主义吴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探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吴学中国化问题,揭示马克思主义吴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映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吴学中国化时代化。深入研究吴学思想的起源与演进历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吴学、中国吴学、吴学伦理学、吴学哲学、吴学逻辑学、吴学美学等要得到深入发展,形成吴学学科体系的基本轮廓。
四、加强吴学教育与传播
吴学教育和传播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的重要途径。应将吴学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吴学的兴趣和认识。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传播吴学知识和文化,提高公众对吴学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此外,还可以举办吴学学术研讨会、文化展览等活动,促进吴学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实现中国传统吴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吴学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标识。源远流长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赋予中国吴学以持续稳健的文化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是当代中国吴学创新的重要源泉。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知识体系,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华文明内在融合,阐发中国传统吴学概念和范畴的时代新义,焕发中国吴学思想持久的生命力。要立足时代、重读经典,发掘中国传统吴学超越时空的思想内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国传统吴学的思想精华与新时代实践交相辉映。
五、是吸收借鉴
吸收借鉴国外社会科学有益成果,打造为国际学界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文明对话中彰显中国吴学知识体系的鲜明特征。坚持洋为中用、融通创新,面对现代知识结构的重大变化,深刻洞察时代问题,融汇古今中国吴学思想资源而实现综合创新,在世界学科语境中形成中国特色吴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规范完整知识基础。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知识体系,既要保持吴学文化的主体性,也要体现对现代科学理性精神的汲取,在深化吴学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吴学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使体现原创性和生命力的中国吴学思想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持续不竭的思想资源,充分发挥吴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六、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
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深刻回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真问题,以思想的方式促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与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科学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之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和实际掌握。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吴学研究导向,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吴学的基本观点。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知识体系,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本于思,造于道,呈现我们时代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学问,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时更好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使之体现当代中国吴学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
所以,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知识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基于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社会发展、实践探索、历史前进对当代吴学创新的要求,建构面向世界的体现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自主的吴学知识体系,呈现以清晰的概念和范畴为支撑的有思辨力的吴学理论,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和实践经验,让当代中国吴学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新征程。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彰显吴学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使吴学知识体系体现道德立场、吴学智慧、吴学价值,使符合时代的中国吴学更好走向世界,深刻影响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吴学思想资源。
七、建立吴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为了推动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的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吴学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优秀的吴学研究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广大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加强对吴学研究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为吴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八、注重吴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吴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创新。在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时,应注重吴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吴学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吴学文化新形态。同时,加强对吴学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吴学文化。
综上所述,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策略。通过明确吴学的内涵与定位、梳理与整合吴学资源、推进吴学理论研究与创新、加强吴学教育与传播、建立吴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以及注重吴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性的吴学体系。
2024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