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吴美福
丹阳的清晨,薄雾笼罩着葛城遗址。我站在夯土城墙前,看着朝阳一点点爬上城墙的缺口,仿佛看见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盹,留下了三千年前的密码。
葛城,这座商周时期的古城,静静地躺在丹阳的土地上。考古学家说,这里可能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块夯土,每一片陶片,都是等待破译的密码。
我蹲下身,轻轻抚摸城墙的夯土层。那些层层叠叠的夯土,像是大地的年轮,记录着先民们的智慧与汗水。考古队的张教授告诉我,这里的夯土技术非常先进,每层夯土之间都夹着草木灰,既能防潮,又能增加墙体的韧性。我不禁想象,三千年前的工匠们,是如何喊着号子,一下下夯实这些泥土的。
在遗址的东南角,考古队发现了一处青铜器作坊的遗迹。散落的陶范、铜渣,还有未完成的青铜器,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突然中断的故事。最让我着迷的是一块刻有神秘符号的陶片,张教授说这可能是早期的文字,但至今无人能解。我凝视着那些符号,仿佛听见了远古工匠的私语。
葛城的排水系统更是令人惊叹。考古发掘显示,古城有着完善的排水沟渠网络,甚至还有类似现代”沉淀池”的设计。我站在一条保存完好的排水沟前,想象着雨水顺着沟渠流淌的场景。三千年前的先民,就已经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这让我肃然起敬。
夕阳西下,我站在葛城的制高点,看着遗址在暮色中渐渐模糊。远处,现代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古城的残垣断壁形成鲜明对比。我突然明白,葛城不仅是一座古城遗址,更是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那些夯土层、青铜器、排水系统,都是穿越时空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去传承。
离开时,我回头望了望葛城。暮色中,古城轮廓依稀可见,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我知道,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还有太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发现。而每一次考古发掘,都是与古人的一次对话,都是对历史密码的一次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