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吴美福
江南的雨总是来得轻巧。我站在吴学文化时光隧道的檐下,看着雨丝斜斜地织就一幅水墨。檐角的风铃叮咚作响,恍惚间,仿佛听见了远古的跫音。
推开吴学时光隧道的雕花木门,檀香袅袅。案几上摊开的《吴越春秋》泛着淡淡的黄,那是时光沉淀的颜色。我的手指轻轻抚过书页,忽然想起儿时祖父教我读”天道”二字时的神情。他说,吴地的天,是太湖的水染就的蓝;吴地的道,是姑苏城外的石板路,蜿蜒着通向永恒。
时光隧道走廊尽头的展厅里,陈列着良渚玉琮。那些精美的纹饰,在灯光下流转着神秘的光泽。四千年前的匠人,是否也曾像我一样,在某个雨天凝视着这些玉器,思考着天人之际?玉琮外方内圆,暗合天圆地方之说,这是先民对天道的理解,也是吴学文化最深邃的密码。
转身时,一片竹简映入眼帘。上面记载着吴国大夫伍子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箴言。墨迹早已褪色,但那份对天道的敬畏与追寻,却穿越时空,叩击着我的心扉。窗外,雨打芭蕉,声声入耳,仿佛在诉说着吴地千年来的智慧传承。
暮色渐起,我合上最后一卷典籍。雨不知何时停了,檐角的风铃依然在轻轻摇晃。远处,太湖的波光若隐若现,宛如一条时光的隧道,连接着远古与当下,连接着天道与人伦。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吴学文化就像这绵绵的春雨,润物无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
走出吴学的时光隧道,石板路上泛着湿润的光。我忽然明白,所谓天道,或许就藏在这吴地的烟雨中,藏在先人的智慧里,藏在每一个追寻真理的瞬间。时光的隧道依然在延伸,而吴学文化,将永远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2025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