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学在认识上有许多观点,吴学文化上的地域属性应该是江南的苏南和长三角一带,北至长江以北的扬州,南到绍兴宁波等等。
萧萧细雨入黄昏,梦绕江南云水村。吴学文化实质上就是诗性文化,是水乡文化。她是对中国传统人文观念的一种延伸和升华,是传统文化在审美与诗性发展上的最高环节,她满足了众多文人墨客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了众多平民百姓个体生命在生活中平凡需求和精神上的自我慰籍。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用“小桥、流水、人家” 来形容江南,与其同一时代的诗人虞集用“杏花、春雨、江南”来形容江南。”
水乡江南她应该有乌篷船、青石板、有油纸伞、龙井茶、有绿墙青瓦、石拱桥、更要有古典的笔墨纸砚、青花瓷,还要有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挥毫泼墨的才俊少年。
吴学文化是一种唯美的江南诗画,一种不可触摸的唯美印象。
江南文化,是由吴学文化、越文化等区域文化所构成,而吴学文化的起源也就是江南文化的起源之一。
吴学文化的源头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其环太湖流域分布,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
文明起源的三大标志:文字、铁器或青铜器、城郭,这里一应俱全。良渚文化改写了中国的文明史,改写了中国朝代的断代史。江南文化的起源如此的华艳惊世,也就为后世吴学文化的内涵探索和延伸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是吴学文化的第一次繁荣期,也是吴学文化自生自发和自我构建的一次飞跃,以后历次吴学文化的飞跃无不和北方士人的衣冠南渡息息相关。
这个时期这里是侠士和宝剑的策源地。史记记载的四大刺客,这里独占两位。专诸刺王僚和要离刺庆忌以义薄云天、侠照千古的相同方式改写了吴国的历史。
干将和莫邪历来是宝剑的代称,在这两柄宝剑的背后依然是子报父仇的肝胆侠气。
春秋后期经济文化的中强国是吴国、晋国和楚国。显然吴国的称霸和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这完全得益于吴国的侠气催生下的尚武精神。这时期的吴学文化没有婉约、没有流丽,只有宝剑和侠士映照下的侠义和尚武精神。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吴国是吴学文化由自我内生式发展向由北方士人衣冠南渡推动发展的过渡期。此时的吴学文化在江南美学的形成中具有奠基的作用。
南京作为都城始于此时,使南京继春秋时代的吴越之后,成为江南地区中具有作为全国最高级形式的都城,使江南都会迅速向全国最高级形式提升,具有了皇家气象。
这一时期也是江南暨太湖地区全面开发的开始,原始森林转为秀丽山景,荒蛮之地变成了柔美之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乐府民歌之景,正与东吴地理开发后出现的江南景色同调。刘宋时代兴起的吴歌西曲,可说是从东吴文化开始的江南转变过程之后结出的硕果。
而东吴的文学则在陆机那里一下就升上全国的最高水平。陆机的身上和文中包含了巨大的江南美学元素。陆机把这一江南美学元素融入整个中国文艺之中,使之成为普遍性文艺,又在这普遍性之中,突显江南美学的特色。这时期的江南文化开始了艺术和美学的探索,为日后江南婉约、富丽的世风埋下了伏笔。
楚山楚水秋江外,江北江南客恨长。永嘉之乱后的东晋和靖康之耻后的南宋所带来的衣冠南渡推动了江南吴学文化意象和内涵上的定型。
中原士族避乱江南,中原文化随之以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南移江南,从而促成了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中原世族因避乱而渡江南迁的路径和区域,同样是中原文化传播的路径和区域。他们流寓江南,在异地他乡重建家园,以其生存与发展的具体形态将中原文化完整地传播到所处的地域。
从而使中原文化与吴学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进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吴国在历史长河中有700多年,虽不算一流大国,然而,却是从默默无闻到雄霸春秋,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记住它。然而吴学文化正是从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形成。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五代前名家吴越地区仅占3%;五代以后的名家吴越地区占30%。两个30%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吴越地区一跃而成为文化之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吴学文化在几千年历史岁月中,却满足了以后历代众多文人墨客与大众百姓的文化诉求。
关注管窥吴学,以一管窥江南,以一管窥吴学,文化繁盛如斯,固不可全状,然可林中见石,吴学文化繁盛如斯!
始自七千三百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六千三百年前上海崧泽文化、近五千年前浙江良渚文化、四千年前上海马桥文化、三千三百多年前太伯奔吴吴学文化,两千三百年前上海吴淞江开掘、两千年前京杭运河开通、南宋迁都浙江临安、元代上海设郡,以及松江黄道婆传播植棉、纺织技术、明代松江率先涌现资本主义生产营销雏形、清初诞生上海沙船江河联运、1843年上海开埠 ……是江南吴学文化由雏形及定型及壮阔及繁荣,薪火相传,茁壮成长,代代相传,远播华夏,飘扬海外。
编辑:吴美福
2023.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