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的太湖孕育了无数灿烂文明,吴学文化的丰富多彩就是其中之一。位于太湖东岸的龙南遗址正是新石器时期的生动写照,这颗历史长河中的文明遗珠,是目前发现良渚文化最完整的聚落,被誉为“江南第一村”。
遗址地处吴江西南梅堰镇陇南村,北邻袁家埭遗址,南接平望公路。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1987年至1997年先后四次发掘,揭露总面积102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77米,包含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的过渡期、良渚文化早期和良渚文化三个时期。
作为良渚文化中一个下层社会群体的聚落,丰富的石器、渔具、陶器,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吴江先民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饭稻羹鱼”的生活图景。
江南地区河汊纵横,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为方便获取食物,先民们大多依水而居。
先民在河边夯筑堤坝防止河水涨潮冲毁房屋,建造木构埠头方便洗刷日常用品、汲取生活用水,埠头旁边放置一块粗糙坚硬的砺石,用来磨制各类器物,聚落里的猎人经常会背着弓箭去丛林里打猎,或者用渔网在河中捕鱼,得益于当地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先民赖以在此繁衍生息。
龙南遗址中良渚文化早期的聚落共有房屋11座,以半地穴和浅地穴构造为主,半地穴构造房屋入口有数级台阶或斜坡式踏步,浅地穴构造房屋只有一级踏步。屋内地面经过夯筑硬化,植物茎秆附土形成墙体,屋面以两面坡式为主,支撑房屋的柱子底部垫有陶片、硬土块或木板用以加固。
11座房屋中有一座靠河边的圆形半地穴房屋用来饲养家猪,先民睡觉形式各异,有的在房间里挖个浅坑,铺上植物茎秆,用来睡觉,有的则会编织草席睡在上面。
随着自然地貌的变迁以及筑房技术的提升,在良渚文化中晚期,出现了栽桩架梁铺板的干栏式房屋,下部中空,上部住人,隔绝了地面的湿气,先民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了取水方便,先民会挖掘土井,用草绳系着陶罐在土井里取水。先民烹制食物一般会选择在屋外空地的灶坑里,关系亲近的几户家庭会选择将灶坑聚拢在一起,陶制或者石制的各种炊具放置在灶坑一旁,方便取用。聚落的主要道路会铺上碎陶片让路面硬化方便行走。没有吃完的食物或者收获的稻谷,以及家庭杂物,则会被储藏在房屋周围的窨穴内。房屋周围的灰坑则是用来存放生活垃圾。
祭祀是聚落的大事,庄严而神圣。出于对祖先亡灵和灶神的敬畏,先民总是会把最好的食物献祭出来,经野猪驯化圈养而来的黑毛家猪膘肥体壮,便是最好的祭品。族长立于灶坑旁仰望天空,接受神谕,长方形的祭坑已经挖好,紧挨着灶坑,众先民围绕灶坑坐在地上肃穆无声,听候族长指示。杀死的家猪整只放入祭坑,猪头朝向灶坑,族长得到神谕,手持火把点燃灶坑,祭祀仪式正式开始,指挥先民跪拜行礼,礼毕,族长向先民传达神谕,将保佑聚落今年风调雨顺食物丰足,先民们开心雀跃,围绕灶坑载歌载舞庆祝祭祀完成。
良渚文化时期,石器在工具中仍占据很大的比例,并出现了石犁等新类型,片状石板磨至两侧锋利,中间开孔固定于木制犁床之上。稻作农业由于犁耕的出现有了进一步发展,其连续性作业的效率远远超过传统的锄耕方式。同时,先民对石刀、石镰、石耘田器等农具的制作也更加精良,使用也更加熟练。石制农具的多样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使食物来源更加足量、稳定,为良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产生活模式更加稳固。
编辑:吴美福
2023.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