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虽然清明的节日禁火寒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但清明节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俗传统自古持续不断,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等,又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祖先的追念。
古时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至今在江南一带仍盛行,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杜牧的《清明》,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清明节的印象和意义,恐怕很多人已经淡忘了,而在我看来,清明节并不单单是法定假日休息几天就算了,而是应该对清明节有个基本的了解。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从小我们就知道清明节要扫墓祭祖、踏青等习俗,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而现在这种习俗,已经在我们身边慢慢淡化,很多人似乎都淡忘了这个节日的真正意义。所以我给大家科普一下清明节以及真正意义。
清明节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等。和7月15日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成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在24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在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在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那么你知道清明节为什么会被定为法定节假日呢?首先就是清明节假日用以扫墓祭祖,用以追思先人。感恩先人的功绩,饮水思源、弘扬孝道,特别是教育那些亲情已经淡化了的青少年,要孝敬父母,敬重老人,加强亲情纽带,加强子孙赡养父母,祖父母的义务观念。奠定和谐社会的第一基础。还有就是用以亲戚团聚,朋友团聚,同学、同事聚会和郊游的用意,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友好。特别是加强亲属之间,邻里之间,单位之内等等的社会成员友谊。然后推而广之,主要是加强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友谊。清明节的全部民风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文化可能还不止是祭祖、孝道、亲情、乡情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与文化习俗传承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可以缺少节日的繁文缛节,缺少对鬼神的信仰,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朋友,更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我应该不止在团聚和节日的时候,才想起亲人曾经对我们的好。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国或者说在华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不过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当你看到这里时,我已经在回老家的路上了,不仅仅是回家祭祖,还想多陪伴亲人。在我的观念里,祭奠逝去的先人很重要,但是在世的亲人更重要,每到节日的时候,我才能和自己的家人团聚,所以格外的珍惜。对于他们而言其实什么都不缺,只是缺少我们的陪伴,相聚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他们比我们更加珍惜。
原创 吴美福
2023.3.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