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仲雍奔吴及相关封国考论

原创 赵生群
【编辑按】赵生群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无锡宜兴人。在这篇力作中,他引用了大量史籍史料,从五个方面比较全面的阐述与论述了太伯奔吴及后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厘清了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疑点,对吴文化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值得大家深读。

东南形胜之区,吴地经济富庶,人文荟萃。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太伯是吴文化的创始人,吴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与太伯、仲雍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一、太伯、仲雍奔吴太伯、仲雍的事迹,见于正经正史。《尚书》《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等诸多重要典籍都有记载。《史记》三十世家的第一篇就是《吴太伯世家》,对太伯及奔吴之事记载尤为详悉。吴太伯和他的弟弟仲雍,是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长。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跑到吴地后,还怕让位不成,干脆入乡随俗,“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1]。太伯的让,出于至诚,因而感人至深。太伯的事迹,有三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跑得远,跑出一千多公里,让你找不着。二是做得非常得体,丝毫不露痕迹。《汉书·地理志下》:“大伯、仲雍辞行采药,遂奔荆蛮。”[2]他没有说让,而是以实际行动真心实意地避让。三是做得彻底:“文身断发,示不可用”(找到我也没用:哀公七年《左传》:“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论语·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何晏《集解》引王肃曰:“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无得而称”,意思是极其完美,以至于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称道他。《周本纪》说:“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太伯不仅有让德,而且有知人之明、自知之明。太伯礼让,成就了周的兴起,也造福于江南的民众。太伯跑到吴地,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3]

太伯奔吴来到了哪里呢?《吴太伯世家》“吴太伯”《索隐》:“《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4]《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吴太伯世家》“太伯卒”《索隐》:“《皇览》曰:‘太伯冢在吴县北梅里聚,去城十里。’”(《后汉书》李贤注引《皇览》同)《周本纪》《正义》:“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5]2001年5月,中国《史记》研究会在江南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同时举办“太伯奔吴暨《史记》学术研讨会”,并考察了号称“江南第一古镇”的梅里镇。泰伯陵位于无锡市新区鸿山镇,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有黄帝陵,东有泰伯陵”,这一说法反映出人们对太伯的尊崇。

《吴太伯世家》:“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数太伯)。”[6]僖公五年《左传》:“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吴太伯世家》赞语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吴太伯世家》“仲雍卒”《索隐》:“《吴地记》曰:仲雍冢在吴乡常孰县西海虞山上,与言偃冢并列。”

《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吴太伯世家》:“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文献记载历历可考,也与存世文物完全一致。历代有关太伯与仲雍奔吴的地点、吴国世系、历史演变绝少争议。然而近70年来,情况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1954年6月,在江苏丹徒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了宜侯夨簋,宜侯夨簋铭文原文共126字(已缺8字),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参加讨论的著名专家多达数十位,陈梦家、陈邦福、陈直、唐兰、杨向奎、郭沫若、顾颉刚、钱穆、岑仲勉、谭戒甫、[日]白川静、杨宽、李学勤、[美]夏含夷、黄盛璋、彭裕商等均参与其间,关于奔吴之地、封国地望、吴虞宜三国历史及相互关系等各种问题都有争议,观点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郭沫若、唐兰认为夨就是周章,李学勤认为簋铭末尾的“虞(吴)公”即可能是吴国事实上的始封之君“周章”,也有人认为是周章之弟虞仲;钱穆、童书业、杨宽等认为太伯南奔到今山西平陆一带的虞国;田昌五、尹盛平等认为“夨”就是今陕西宝鸡一带的夨国;董楚平、任伟等则认为是今江苏镇江一带的宜国。

但是,真理只有一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吴美福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许多分歧的根源,“在于《史记》中关于太伯、虞仲等人物间关系的记载不清:《史记·周本纪》载太伯弟为虞仲,《史记·吴太伯世家》谓太伯弟为仲雍”。[7]

二、仲雍、吴仲雍、虞仲《周本纪》说与太伯一起奔吴的是“虞仲”,而《吴太伯世家》则是“仲雍”,到底是怎么回事?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古人称谓习惯说起。
《周本纪》《吴太伯世家》出现了“吴太伯”“仲雍”“吴仲雍”“虞仲”等称号,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周本纪》之“虞仲”即《世家》之“吴仲雍”;二是《周本纪》之“虞仲”(太伯之弟)与《吴太伯世家》之“虞仲(周章之弟)”“吴仲雍”实非一人,两篇提到的“虞仲”相隔数世,相去百年,而二人同号“虞仲”,其缘由也不尽相同。《周本纪》说“虞仲”跟随太伯奔吴,而《史记》三家注均无说。其实终其一身,这位“虞仲”与虞国毫无瓜葛,他与虞发生关联是数世之后。《周本纪》此处无注,读者难明其义。当注而未注,有两种可能,一是注者未发现问题,或是不知道虞仲为何被称为“虞仲”。太伯﹑仲雍的事迹,《尚书》《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等诸多重要典籍都有记载。无锡现存泰伯、仲雍陵墓,所以“仲雍”肯定没有错。僖公五年《左传》:“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据此,“虞仲”又确实是太王的儿子。也即是说:《周本纪》的虞仲,就是《吴太伯世家》的仲雍(吴仲雍)。这与先秦人物称谓方式有关。周代所封诸侯,多以国名加“伯”“仲”“叔”为称。如:僖公五年《左传》:“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仲、叔皆虢君字。”《国语·郑语》:“虢叔恃势,郐仲恃险。”韦昭注:“此虢叔,虢仲之后。叔、仲皆当时二国君之字。”亦有国加名或国加字、名为称者。如:《史记·管蔡世家》:“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索隐》:“冉,国名也。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中子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管蔡世家》:“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索隐》:“孔安国曰:‘康,畿内国名,地阙。叔,字也。封,叔名耳。’”太王三子:太伯、虞仲、季历“伯”“仲”“季”都是字,《吴太伯世家》称“仲雍”是字+名,冠以国名,则称“吴仲雍”。《吴太伯世家》说:“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这就是说,武王时封太伯、仲雍之后,属于追封性质,吴国在此之前已经自封,仲雍及其后代都被看作是太伯之后;而封于中国的虞,则是追封仲雍,追封之国名虞,国名加字则称“虞仲”,“吴仲雍”就摇身一变,变成了“虞仲”;《左传》和《史记·周本纪》称仲雍为“虞仲”,是史家追述之辞,仲雍在世时无此称谓。而仲雍之曾孙(周章之弟)亦字叔,实封于虞,故亦称“虞仲”,后人不察,于是产生混淆。桓公十年《左传》:“虢公出奔虞。”孔颖达疏:“《谱》云:虞,姬姓也。周大王之子、大伯之弟仲雍,是为虞仲,嗣大伯之后。武王克商,封虞仲之庶孙以为虞仲之后,处中国为西吴,后世谓之虞公。僖五年晋灭之。”宣公八年《左传》:“盟吴越而还。”孔颖达疏:“《谱》云:吴,姬姓,周大王之子太伯、仲雍之后。大伯、仲雍让其弟季历,而去之荆蛮,自号句吴……大伯无子而卒,仲雍嗣之。当武王克殷,而因封其曾孙周章于吴,为吴子,又别封章弟虞仲于虞。自大伯五世而得封,十二世而晋灭虞,虞灭而吴始大,至寿梦而称王。”僖公五年《左传》:“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杜预注:“大伯、虞仲皆大王之子,不从父命,俱让适吴。仲雍支子别封西吴,虞公其后也。”《汉书·地理志下》:“故孔子美而称曰:‘大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颜师古注:“虞仲,即仲雍也。”《史记·吴太伯世家》“是为虞仲”司马贞《索隐》:“《左传》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则虞仲是太王之子必也。又《论语》称‘虞仲﹑夷逸隐居放言’,是仲雍称虞仲。今周章之弟亦称虞仲者,盖周章之弟字仲,始封于虞,故曰虞仲。则仲雍本字仲,而为虞之始祖,故后代亦称虞仲,所以祖与孙同号也。”

《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据《正义》吴自太伯至寿梦凡十九世,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灭殷,至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在位25年),历时485年,加上太伯奔吴后古公、季历、文王(在位50年)、武王积年,至少有500多年。又,《周本纪》《正义》:“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据此,在无锡应该有一个更早的吴国都城(寿梦时已是王城)。

三、关于宜国与太伯、仲雍相关之国有三:吴、虞、宜。现在来说宜国。宜侯夨簋铭文记载:隹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诞省东国图。王莅于宜,入社,南向。王命虞侯夨曰:迁侯于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有廿(二十)。厥宅邑卅(三十)有五。……百有卌(四十),锡在宜王人□有七姓,锡奠(甸?)七伯,厥卢□有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有□六夫。宜侯夨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彝。

铭文称夨为“虞侯”,又称“宜侯”,这是改封前后的称呼不同。虞侯“迁侯于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封或迁徙,其特殊性在于:原来的虞国依然原封不动地予以保留(由宜侯夨的子弟继任君位),直到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才为晋献公所灭。从铭文可以看出,周王对宜侯夨的赏赐规格非常高,甚至超过了襄王对晋文公的赏赐。这说明周王对他非常器重。因为东方淮夷是新征服的土地,需要有亲信之人镇守。铭文说赐“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尚书·文侯之命》孔《传》曰:“诸侯有大功,赐弓矢,然后专征伐。”赐予弓矢,就是授予他征伐之权。

四、太伯的祖先

周的始祖是弃,其母为有邰氏女,曰姜嫄,弃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弃是一位农业天才。《周本纪》:“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长大之后,弃更是把他的爱好和特长发挥到了极致。《殷本纪》:“后稷降播,农殖百谷。”《周本纪》:“(弃)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尚书·吕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五谷熟而民人育。”后稷为童时,好种麻﹑菽。成人后,又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后稷被后代尊为稷王、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我们常常以“江山社稷”代表国家,社稷极其重要。“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五、太伯、仲雍奔吴的意义太伯、仲雍奔吴,对吴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民情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姬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周朝的兴起,依靠的是仁义道德。《秦楚之际月表》:“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公刘、大王亶父、姜女、太伯、中雍、王季、大任、文王、大姒、武王、成王、召公、周公等都列入圣贤之列。《周本纪》:“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吴太伯世家》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说明太伯立国,也是靠德义。姬氏重视道德的家族传统,对于促进吴地人文精神的觉醒和弘扬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太伯奔吴,促进了吴地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这种融合可分为两个阶段。太伯奔吴时,吴地还是蛮荒之地,断发文身,礼仪阙如。太伯奔吴,给吴地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从太伯到寿梦,吴居梅里十九世,历经数百年。到了寿梦在位,吴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吴太伯世家》:“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王寿梦之时,吴在国家层面开始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实现了吴地与中原地区的深度融合。太伯奔吴,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前面说过,周的先祖弃擅长农耕,而且,他的子孙累世为农官,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太伯、仲雍的到来把先进的农耕技术推广到吴地,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史记》中《十二诸侯年表》《吴太伯世家》《楚世家》《伍子胥列传》这四篇都有吴楚两国因争桑而大动干戈的记载,最后吴王僚派公子光(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灭楚两邑。说明当时蚕桑在吴国已经非常重要了。无锡、苏州一带丝绸、纺织业发达,看来也是渊源有自。有了粮食和布帛,民生的主要问题衣食两项就都解决了。这就为吴地的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到了春秋晚期,吴国已经非常强大,吴王阖闾曾一度攻入楚国郢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宜侯夨簋提到的宜国,与吴太伯、吴国没有直接的关系,时间也在太伯、仲雍之后,但对吴文化的发展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开发同样也产生过重要作用。南方地区开发较晚,太伯、仲雍奔吴,给吴地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农业技术,以自己高尚的品质感化和影响了当地百姓,推动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融合,从此进入了持续发展的时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吴地人文荟萃,群星闪耀,文化繁荣,经济发达,民风醇厚,与太伯奔吴具有深厚的历史因缘。太伯作为吴地人文始祖,对吴地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太伯世家》,修订本《史记》第五册,中华书局2014年8月版,2021年第8次印刷,第1747页。
[2]《汉书·地理志下》,点校本《汉书》第六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2022年第25次印刷,第1667页。
[3]《吴太伯世家》,第1747页。
[4]《吴太伯世家》,第1748页。《吴地记》记述三国吴时州郡地理、山川土物等。原为张勃所撰《吴录》三十卷之一部分,全书已佚。后人辑得《地理志》一卷,遂名为《吴地记》。
[5]《周本纪》,第150页。
[6]《吴太伯世家》,第1748页。
[7]吴美福《吴学的重器–宜侯夨簋》,《中国报道》2021年6月27日。

中网传媒副总编辑吴美福
2023.5.16日

太伯、仲雍奔吴及相关封国考论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2)
上一篇 2023年5月15日 下午8:56
下一篇 2023年5月16日 上午11:02

相关推荐

  • 泰伯:先秦至德思想的践行者与文明融合的先驱

    撰文:吴美福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谱系中,泰伯的名字或许不如孔孟老庄般闪耀于思想典籍,但他以“三让天下”的实践智慧与开拓精神,构建了一套独特的道德哲学体系,成为先秦时期“德治”思想的重…

    2025年4月8日
  • 《吴学之光》

    文:吴美福 我的书房里,有一面墙专门用来陈列吴学典籍。从《吴氏家谱》到《吴文化研究》,从《吴地风物志》到《吴方言考》,从《浅谈吴学》到《论吴学》,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每当阳光透过窗…

    2025年3月5日
  • 《泰伯谦锋 三让刻碑铭》

    撰文:吴美福        江南的雨总是绵密的。我站在梅里古都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烟雨朦胧的泰伯庙,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

    2025年3月5日
  • 《三月的丝竹》

    文:吴美福 鼋头渚的樱花还在含苞,蠡园的水波已把晨光揉碎成千万片银鳞。古运河边的老柳树刚吐出米粒大的嫩芽,枝桠间悬着的几盏红灯笼便急着在风中蘸墨,要给三月写一封花笺。 惠山祠堂群的…

    2025年3月5日
  • 《砚底潮声》

    撰文:吴美福        太湖石皱褶深处渗出一滴北宋的雨。我在退思园夜读,忽见残碑拓片上的虫蛀孔洞溢出微蓝星…

    2025年3月5日
  • 《泊渎河畔的青铜犁痕》

    撰文:吴美福       晨雾未散时,泊渎河像一卷半展的旧宣纸,青石埠头沁着露水,苔痕漫漶处依稀可见船缆磨出的凹痕。我数着埠头石阶上的年轮,一级是吴越争霸的剑影,一级是南朝四百八十…

    2025年3月3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