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野连家谱》所包含的信息是惊人的。
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馆藏版本《松野连家谱》,公子忌和顺之后,花开两一支居熊本菊池河流域,一支迁徙到北部九州福冈。《一松野连家谱》里包含的人物声名显赫,放在当时的东亚大历史背景中,更是令今日的历史研究者既激惊愕。
先说历史大事件,迁徙至北部九州的阿弓这一支,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抵东汉的首都洛阳朝贡,光武帝赐印绶。1784年,在福冈的志贺岛发现“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东夷列传》都有明码记载。
至于国际上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枚金印是赝品,因为金印钮作蛇形,印文雕刻而非铸出,和中国的印绶制度不符。但是我们惊喜地看到,1956年在中国
中国云南考古调查中发现的滇王金印也具有蛇形的钮,印文也是刻凿不是铸出。对照《史记·西南夷列传》确认是元封二年(公元前109)西汉武帝所。于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历史记载是正确无误的。
第二次是东汉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十月,倭国遣使到洛阳朝贡。《后汉书·孝安帝纪》说:“冬十月,倭国遣使奉献。”《后汉书·东夷列传》说:“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接着是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到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卑弥呼以及她的继位者台与多次遣使到洛阳向魏进贡,魏朝由带方郡派官员到邪马台国回访,历史上的邪马台国和魏的邦交进一步确立。
卑弥呼以及台与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是赫赫有名的“倭五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赞、珍、济、兴、武”。倭五王旁注里亦有当时南朝宋的皇帝对倭五王的除授。对照中国的《晋书·安帝纪》《梁书·倭国传》《宋书·国传》记载,这些皆为史实。
倭五王之后的哲(末代倭王)、满、牛慈、长提、大野、广石等应该是姬氏一族逐渐失去对局势的掌控后,大权旁落,从统治中枢向地方豪族转变的反映。满之后的牛慈旁注里“金刺宫御宇降服为夜须评督”,以及长提旁注“小治田朝评督筑紫国夜须郡松峡野住”等都反映了此时的姬氏一族从中央贵胄向地方簪缨的转变。
我们再看《松野连家谱》里出现的人物。
1.熊鹿文,姬氏,称卑弥子。请注意卑弥子的发音和卑弥呼是一致的。至于为什么称卑弥子,当时的东海岛国被认为是太阳升起来的地方,故称为“太阳之子”或“日之子”(Hinoko),这个日之子的发音逐渐演变成今天的“Himiko”。与此相对应,江南的吴越被认为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故被称为“暮”(Kure),逐渐。传统服饰称为吴服,《日本书纪》成“吴ure后来日本社会有吴文化的痕迹,日语发音来自吴音,日本级《古事记》等很多地方都出现吴使的记搬。关于这些内容,后面章节专门有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2.刀良,姬氏,称卑弥呼。宣帝时遣使礼汉。
3.厚鹿文和柞鹿文。根据《日本书纪》记载,此二人都是熊襲帐下的大将。行天皇在征伐时也是极力避开此二人锋芒。
4.文和市文。根据《日本书纪》记载,此二人都皆文韬武略,一表人才,是兄弟。
5.取石鹿文和石鹿文。根据《日本书纪》记载,此二人均是熊袋的作战主临
6.伊馨耆和掖邪狗。根据《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正始四年(公元243年)此二人是卑弥呼派往魏朝的正副使节自称大夫。
7.难升米(难外米,国会图书馆版记载为难外米,静嘉堂文库版记载为难升米)月第一使魏朝,受封率善中郎将。据此判断应该就是《松野连家谱》里的难外米。
《松野连家谱》目前两个版本,分别保管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和日本静嘉堂文库关于这两个版本,我在2019年访问日本时,两个版本都确认过真迹,内容上部分有一些出入。《松野连家谱》有一些地方出现年代明显的谬误,考虑到后来的大和朝廷强制没收《墓记》(记载家族历史和家谱资料)和大幅度人为篡改日本的古代历史,以及藤原不比等颁布“好字令”等客观因素,姬(纪)氏倭王后裔们只能凭口口相传,延续家族的宗谱,出现一些年代和信息上的缪误,我们认为是情有可原的。
在解读《松野连家谱》之前,其实很有必要了解当时中国和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的国际关系。
无论是朝鲜半岛还是日本,他们走向国际化的主要目标在于东亚大陆的中国。从公元1世纪开始,日求与中国交往。亚国际形势及本国国内势的变化使得中国与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按照历史顺序,古代日本和中国的交往整理如下。
1.根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遣使礼汉。青西郡关于朝鲜半岛,一直到晋怀帝永嘉七年一直处于中国实际统治和管理之下,参照东亚局势地图。
2.根据《后汉书·孝安帝纪》记载,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冬十月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3.根据《后汉书·东夷列传》《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梁书》以及朝鲜半岛《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男王统治邪马台国约七八十年后,到了 2世纪60~70年代,也即是东汉的恒、灵帝之间,倭国大乱。倭国大乱之时,中国汉末的“中平之乱”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的灾难,倭国和以洛阳为都城的东汉朝廷失去了官方交往。
4.公元3世纪初,倭国大乱结束,开始了以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为代表的新时期。当时中国分裂为魏、蜀、吴,进入了三国时代。魏的势力最大,控制中国的黄河流域。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剿灭割据辽东的公孙渊部,收复汉朝设在朝鲜半岛的乐浪、带方两郡。卑弥呼闻讯后,连忙派造难升米于次年也就是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前往带方郡,进而到达洛阳。
5.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带方太守弓遵遣建中校梯等人携带诏书印绶前往倭国,封卑弥呼为假倭王,并赐予金、帛、锦罽、刀、镜、采物,倭王也遣使
上表答谢恩诏。
6.正243)派大夫伊声、等八人向曹魏上贡生口、倭锦、绛青缣、绵农、帛布、丹木、短弓矢。掖邪狗等人被曹。授予率善中郎将甲级。
7.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升米,带方都假
8.正八年(公元247年)新的带方太守王顾到任。卑弥呼女王与南部的奴国男王卑弥弓呼素来不和,造倭载斯、乌越等人到带方郡陈述两国互相攻击的情况。太守王顾派塞曹掾史张政等人携带诏书、黄幢,以难升米为向导前往倭国轮劝告两闲和平共处。率弥呼此时已死,正修建大墓,直径百余步,殉葬奴婢百个人。邪马台另立男王,国中贵族不服,相互诛杀,死者千余人。复立卑弥呼13岁的宗女台与为女王,国中遂定。张政等曹魏的旨意告喻台与,台与派倭国大夫、率善中郎将掖邪狗等20人送张政等回国,并贡献男女生口30人,白珠五千,引瓷大句珠两枚,异文杂锦20匹。
从景初三年到正始八年短短的8年之内,邪马台国派遣使者经过带方郡来访阳3次,专程访问带方郡1次,魏国访问邪马台国2次。两国交往之频繁,关系密切,在古代东亚大陆的历史上极为罕见。邪马台国不仅完成了对于九州北部的全掌控,也取得了中国的绝对支持,还顺利开辟了一条从东海经过朝鲜半岛到达亚大陆统治核心的重要文化和经贸“丝绸之路”。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晋武帝废黜魏帝即位。此时台与31岁,她于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派遣使者到洛阳朝贡,企图维持景初以来的友好关系。泰始三年之后,两国之间的交往从史书中消失。虽然史书上不见官方的记载,但是3世纪末至4世纪,中国的江南和日本的民间交流仍然存在。这一点通过中日两国出土文物可以说明。奈良新山古坟和福井泰远寺山古坟出土的铜带饰,明显是西晋后期至东晋前期从江南直接传入日本的。当时江南的吴国已经灭亡,但是吴越故地去日本列岛谋求贸易和交往的人民依然活跃。关于西晋时代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从福冈县太宰府的都府楼遗址发掘文物来看也可以得到佐证。关于这一点,本书第七章我们会专门介绍。
从晋惠帝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开始,中国发生了所谓“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16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
元年(公元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3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公元 299年)到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历时7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西晋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南下蛮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政权。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南匈奴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
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永嘉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于平阳遇害之后,司马邺于长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兴。后建兴四年(公元 316 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憋帝,西晋灭亡。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永嘉之乱发生。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该事件主要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 307~313 年)而称为“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使中国汉地在短暂统一后再次由统一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至汉地南部,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北方地区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至孝武帝太元七年(公元382年),长安为都城的前秦逐渐征服黄河流城。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前秦势力瓦解,黄河流域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状态。从永嘉之乱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黄河流域的战乱和分裂持续 130多年,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
在这种极其混乱和恶劣的情况下,当时的倭国与中国北方政权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去建立来往。但是“衣冠东渡”的东晋王朝一直和朝鲜半岛保持密切的来往。高句丽早在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年)便遣使到建康肆觐。百济也在简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开始出使者礼东。在此种情势下,国已充分认识到和晋建立外交关系的紧追性。原因在于,永七年(13浪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统治。高甸丽占据半岛的北部到中部,百济和新罗崛起,分别控制生岛的西南和东南。
但是限于当时黄河流域的混乱局面和高句丽的阻挠,倭国和中国的交往在公元4世纪完全成为“空白的世纪”。
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于建康(今天南京)*结束约145年(公元267~412年)的交往空白期。
公元4世纪,按照日本的历史研究,弥生时代结束,日本进入了“古坟时代”古坟时代,日本国力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和提高,倭王急切谋求海外扩张,”先是控制朝鲜半岛的百济和新罗,进而和高句丽抗争。为了实现“北上扩张”,获得中国方面的支持显得极为迫切。
根据《宋书倭国传》记载,从义九年(公元413年)到宋顺帝昇明二年(公元478年),五王向东晋和南朝的宋遣使共达10次之多。
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宋武帝始授倭王赞官职。柔然、扶余、契丹、高句脚高句麗、百清、北魏。
二. 图3-5永嘉之后的朝鲜半岛势力范围图36公元4世纪的东北亚势力图元嘉十五年(公元438)王珍自“使持节都百济、新罗、任那、秦伟、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梅军”宋文帝仅仅授予珍安东将军。
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文授王济安东将军。
元嘉二十八年(公元51文王为使持节、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而授安东将军如故。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孝帝授王兴为安东将军。异明二年(公元478)自“使持节都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昇明二年,倭王武向宋顺帝上表。
《宋书·倭国传》记载的上表文全文如下:
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弥,躬探甲宵,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席上遐畿,累叶朝宗,不衍于岁。臣虽下愚,忝胤先绪,驱率所统,归崇夭极,道径百济,装治船舫,而句丽无道,欲图见吞,掠抄边隶,皮刘不已,每致稽滞,以失良风。虽曰进路,或通成不。臣亡考济实忿寇饽,瘦塞天路,控弦百万,义声感激,方欲大举,奄丧父兄,使垂成之功,不获一篑。居在谅闇,不动兵甲,以是偃息未捷。至今欲练甲治兵,中父兄之志,义士虎贲,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顾。若以帝德覆载,摧此强敌,克靖方难,无替前功。窃自假开府仪同三司,其余成各假授,以勤忠节。
通读全文,西周春秋时代的文人气息跃然于纸上,全文多有引用《左传》《毛诗》等中国古典之处,毫无疑问作者汉文学素养深厚,应该是出自东渡日本的所谓“渡来人”之手。
根据日本学者坂本太郎等考证,应当是出自身村侠主青之手笔。身村侠主青为雄略天皇时人,属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权长子孙登后裔移民。这位身村侠主青来自吴地,文笔工整,历史上多次代表当时的日本政府出使吴地,在日本与当时南朝的对外交往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中网传媒副总编辑吴美福编辑
2023.5.22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中网传媒--官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wcmw.cn/archives/1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