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美福
讲述仲雍的生平,应该从历史的经络去探究,从历史的经度和纬度去考究,从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去研究,循着历史长河的脚印,舞动历史尘埃,探寻历史脉络,穿越当年仲雍随着长兄太伯奔吴的漫长的心路历程,踏着太伯、仲雍团队的足迹,感悟生命的苦难,顿悟至德精神的伟岸。从仲雍豳地出生、学习、全家迁徙周原,到仲雍与太伯避位南下、顺民随俗、建立勾吴国,最后魂归常熟。这样的描述是粗线条粗框框。
仲雍是吴姓的传世之宗,血脉之祖,这是公知的事。那么,讲述仲雍的历史和他应有的地位,是有许多困难。但是,仲雍“让” 的精神,他的高尚的情操,他的至性至情的品德,他的至德精神万古流芳,穿越几千年受到百世缅怀,与太伯同样受到人民的尊敬。讲述仲雍的影响和精神感召是我们的责任、义务和使命。“至德”的精神内核即为“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伦理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诸思想,都从“让”中演绎生成。同时,我们来说说周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姫发的弟弟,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采邑在周,故称周公。他的儒学理论有很大程度上,很多内涵都是从太伯、仲雍思想借鉴发展而来,吸收太伯、仲雍的让,促使至德精神转化创建为儒学理论。
阅读仲雍的历史痕迹,一个有血有肉、有家国情怀、有尊父敬兄仁义之大爱、一个心怀天下的铮铮铁骨的男人、一个默默付出甘做绿叶甘为佩角的孺子牛、一个全新的仲雍形象,跃然纸上,走进历史和现代。
仲雍他们到达梅里后,开天劈地,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作了详情的介绍。今天在这里,我要从道德层面伦理层面来剖析仲雍的思想轨迹。仲雍凿通海虞河,打通了泊渎河与海虞河水系,也从此沟通了太湖与淮河水系,这丰功伟绩在此就不赘述。话说太伯老婆姜姐因救人被水牛顶死后,太伯念妻一直不肯续弦,仲雍劝说多次无果一直焦虑在心里。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每每想到哥哥太伯白天忙禄,夜里孤寂一人,生活没人照顾了理,想到这些辗转难眠。于是,仲雍和老婆万妹商量,万妹亦是同情达理的点头同意,夫妻俩决定把大儿子季简送给大哥太伯,以方便照看,只有这样,仲雍才稍稍安心,夫妻俩才放心去常熟开劈新天地去了。有记录的,晋朝就有过继的现象了,《晋书.宗室传.彭城王纮》“纮字伟德,初封堂邑县公。建兴末,元帝承制,以纮继高密王(司马)据。” 这是最早的文献记载“过继” 的事情,也是皇室为了帝王天下继承的一件手段,哪个时候至今天也就是1700年左右,也就是说“过继” 风俗不到2000年。那么问题来了,都说仲雍长子季简过继给太伯,这个说法不成立,所以都说吴姓是太伯子裔,这个理由也就不成立。那么,究竟太伯与季简是什么关系?我个人以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在太伯孤身一人又要担负全梅里一方拓荒的重大任务的情形之下,况且,仲雍又要去常熟开发海虞河,太伯膝下无人是万不可行的,鉴于此种种,仲雍夫妇是赤心忠胆的把儿子季简送给大哥太伯,这也是每家族谱记载把季简记在太伯名下的原因。这也就是说,在3000多年前,仲雍实际上行了“过继” 之礼,过继风俗还是仲雍开先河。
在当时的社会,把儿子送人 ,还没有这种习惯。在哪个充满神话、迷信占卜的环境下,最讲究血统的纯真,从这件事中,从中足见仲雍的一种情怀,一种谦让低调的精神,一种忘我的家国天下的精神,足以证明仲雍风格是多么的高尚。
说到千里之遥壮奔梅里,这是不争的史实。奔梅里不是太伯一个人的事,是仲雍及其一个庞大的团队的集体行为。据史料记载,太伯团队从西镇吴山高庙始发,太伯仲雍带领一部分人先行探路,仲雍妻弟万奇带领吴山部族及能工巧匠,载着各种轻重日用品跟行,吉利负责联络,传达信息,一路浩浩荡荡跋涉前行。如果没有仲雍铁心支持,没有团队上下一心,太伯奔吴即是到达了梅里,也是不成功的。所以说,太伯奔吴,是与仲雍兄弟同心同德的胜利,是和团队互相协作的胜利。
那么,到达梅里后,实际上是伯仲二人齐心协力共建江南,在梅里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泰伯的功德也就是仲雍的功德。正如大诗人李白诗所云:“太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太伯与仲雍让国南来,不仅开创了吴国600年基业,还让出了周朝800年伟业。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伯仲二人及其后代的经营下,使江南成了华夏文明的大后院,以至于在之后华夏文明遭到外族蹂躏时,有了足以使之保存的回旋余地,这对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作出了辉映三千年历史时空的伟大贡献。回望历史,在南京成为“十朝都会”和宋室南迁的时代,江南被视为华夏文化正统所在。虽然这些王朝或偏安一方,或饱经战乱,给人留下许多忧伤的记忆,但从文化成就看,这些时代都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华彩篇章。如六朝时期是中国第一个具有文学艺术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千年前便流传海外。而在南宋时期,出版事业非常兴盛,今天存世的宋版书大多在南宋刊行,终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因政治中心南移,江南多次扮演华夏文化中心的角色,可以说江南文化因吸收中原文化而成长,现已成为中华的主体文化之一。
太伯与仲雍之“让”,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周公旦后代封于鲁,“周礼尽在鲁矣”,孔子作为鲁国人,一生崇敬季札,创立儒家思想。在周公、孔子、言偃的思想文化递承中,太伯、仲雍、季札是导源性的一环。具体来说,孔子将“三以天下让”称为“至德”。仲雍的“让”可以说动机是朴实无华的,体现了真善美的精神,孔子称此为“至德”,为天下树立道德最高标准,真可谓“清风荡万古”。
想像三千多年前,太湖河畔,梅里都城,徜徉在泊渎河堤,凝望波光粼粼的河水,拨着历史的键盘,在纯净无遐的信笺上书写江南万家始祖的灵魂,一座思想的、道德的丰碑立在历史的风云之中,与太伯并驾齐驱,光彩照人。太伯、仲雍兄弟,让国南奔几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跋涉千山万水,来到江南太湖流域,与荆蛮之地的原住民相识相知,他们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又因地制宜,尊重土著,适应水土,在尚未开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上落后于周原的地方,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取得原住民的信任,建立了勾吴国。那一段经历,该是一段多么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以伦比的壮举。可惜的是,这段英雄史诗已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今天,我们能不能从厚厚的历史沉积中挖掘出仲雍的资料,浓缩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精华,塑造一个有高度有厚度淳朴厚道伟岸全新的仲雍形象,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我沉浸在历史遐想中,仲雍就像是一支蒲公英的绒球,把种族延绵的种子散布到太湖之东、长江南岸异乡的一片沃土上,降落下来,扎下了根,随之蓬蓬勃勃生长起来,最后,遍地开花。他们建立的勾吴之国,成为中国历史大舞台上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正剧,他们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听着太伯、仲雍充满想像的故事,我的目光穿透三千年时空,仿佛看到了太伯仲雍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开天辟地之路,那是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举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我们不难想像,那是一次多么艰巨艰辛艰难艰苦的长征。他们走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们经历了前人没有经历的过程,他们跋山涉水,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披荆斩棘,他们勇往直前。也许当时他们决定向那未知的遥远的东方目的地进发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多么坎坷多么崎岖多么曲折的道路,但他们勇于开拓,敢于斗争,那是举世震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勇于奋斗精神的历史。那一段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故事,那一段已消失在茫茫时空里的往事。时至今天的人们依然对我们大无畏的先人充满了敬意。
暂时离开了这充满厚重历史感的话题,且听下回分解。我要说的另一个问题是刊登于2014年第3期《常熟史志》文章,其中一个提法,说太伯的故乡是岐山周原,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太伯没到梅里前,出生在豳地,生长在豳地,在40多岁前有30几年在豳地,因种种原因随父迁岐山周原,按推测也不到10年,这是一;太伯避位让王是多次让位,从岐山出走避位也不是去一个地方,比较有名的住的时间久一点的地方应该是西镇吴山,真正意义上来说,太伯仲雍奔吴出发地应该是西镇吴山,这是其二;岐山应该是周姓的发脉地,注意是发脉地不是发源地,严格意义上来说,周姓从岐山走向天下兴旺发达,岐山为周姓的故乡说得通,这是其三;太伯仲雍奔梅里,吴氏肇姓,吴姓的祖地是今日之梅里,这是共识,不好混淆概念,这是其四;有人提出“周吴文化” 这个概念,我认为是不妥的。自太伯仲雍奔吴,肇吴仍始,吴,周就是使驶在中国历史上的二股马车,驰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二种文化,吴文化与周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此就不展开细述,这是其五。
江南常熟有让人心旷神怡的灵山秀水,有”岁岁多收”的”肥田沃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更有令人称羡的人文资源,仲雍是一位万人景仰的常熟先贤,他的谦恭礼让、开拓进取,是千百年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2023.6.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