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美福
仲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血脉祖宗。三千多年前,如果仲雍不与大哥先避西吴、后奔东吴荆蛮,那么太伯的“三让” 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有周朝八百多年的基业,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周朝的意识形态、礼仪礼制、文化艺术等等诸多方面影响中华民族二千多年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当时,仲雍不奔西吴、东吴,按照周族的祖制,周王位应该是仲雍继袭,而不是季历。为了了却亶父的心愿,成全大哥“至德”的孝心与仁心和德行,义无反顾地带着全家跟着大哥风餐露宿吃尽千辛万苦,来到未开化的荆蛮之地——梅里。
仲雍的“让国同心” ,不仅仅停留在让国这层面上,在创建“勾吴国”,开发开拓江南的历程中,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功勋卓著。特别是开凿海虞河这一水利工程,成功地将泊渎河贯穿至扬子江,使每年泛滥成灾的洪水泄引到大海,使原先水浸的低洼地变成了良田,在当时,这样的水利工程是一种创举,得到包括太伯在内的江南人民的赞叹。
仲雍的一生,甘当绿叶,宣扬衬托尊重大哥泰伯,轻功利、重实事,默默奉献,是太伯的得力助手。孔子在《论语》中赞仲雍 :“仲雍、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什么意思呢?是说仲雍对大哥礼让,不争权,不干政。李白写诗称赞“泰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 是说仲雍把太伯的至德精神发扬光大到极致,仲雍一生清明、清廉、两袖清风的品格万古传颂,一生的功绩与天上的星辰一样高悬。多么圣洁多么神圣的评价!
后来,仲雍发现太伯有意把勾吴国王位让给他,于是就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托辞开凿海虞河这个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留下儿子季简照顾大哥,带着一批人东进海虞县(常熟),开河引水,拓荒造田,发展生产,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长的时间内使常熟地区成为魚米之乡。仲雍这种坚定地避让王位的行动,是真正的践行“至德精神” 的实践者。
大哥膝下无子,仲雍就把儿子过继给太伯,以方便照顾太伯的生活。太伯逝世后,86岁高龄的仲雍继位,毅然决然挑起太伯交付的重担,一直干到死。在仲雍的治理下,勾吴国生气勃勃,仲雍鞠躬尽瘁,为勾吴国工作到死,受到人们的敬仰。仲雍死后,葬在海隅山,表示了他对常熟极深的感情,表达了他与常熟生死相依的情怀。后人为了感恩其德行,改海隅山为虞山,所在地称“虞地”,“虞” 为常熟的简称。仲雍墓旁两侧石柱上刻有楹联 : “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
有人要问,仲雍为什么历史记载的很少,他怎么 默默无闻呢?甚至在吴姓之中都鲜有提及“仲雍”?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了解仲雍本人开始。仲雍生性是个极“诚朴”、极“厚实” 之人,修养修为极高,个人素质拿到现在佛教的话说达到了”圆满”的状态,正如达到了道教最高修为“无为” 之境界。仲雍做人谦逊、低调、包容、诚实、厚道、笃义、不争名、不争权、不争利、不争事、甘愿一生做配角、做绿叶,一生尽心尽力烘托大哥,辅佐大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勾吴国” ,奉献给了江南人民,奉献给了吴家。当吴姓人每每提起自己,大多数都会说自己是太伯的子孙,而鲜有宗亲们提出是仲雍的子孙。而每年无锡祖地祭祖,也大都是到鸿山太伯墓去朝拜,而少有去常熟仲雍墓去凭吊缅怀。我想,仲雍为什么这样籍籍无名,除了历史文献记载的少,是与仲雍一生不张扬、低调做人有关,也与吴姓人比较少宣传仲雍和不够重视有关吧。
本人认为,仲雍是与太伯并驾齐驱的一位“至德” 第二人,是商周时代一位光辉的人物,是一位身体力行践行“三让天下” 的实践者,是一位有着仁者风范的圣者,是一位开拓开化江南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今日的绝大多数吴姓,都是他的子裔。
我们要每年、有条件有机会去无锡的宗亲应该到常熟去祭拜他,身处各地的宗亲每逢清明时节 、祈祷虔诚的心祭拜仲雍公!从血脉基因、从血缘传承、从吴姓亲情来说,仲雍公才真正是我们吴姓的祖宗!于情于理、于公于私,吴姓每年必须要公祭他必须要使公祭常态化!吴姓同志们那,许多年来,只有那么小范围的祭祀,这难道不是我们吴姓人的悲哀?于传统礼仪上说,是数典忘祖,从吴姓来说,是忘了根!因此,唤醒仲雍公的神灵,每年公祭仲雍公并使之常态化是全体吴姓人的责任与担当!祈福仲雍公庇佑吴姓子孙繁荣昌盛,平安、健康、幸福、快乐、吉祥!
仲雍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3.6.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