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古埃及法老专制历史的肤浅了解,怀着对金字塔的神往和对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早已模糊的情节碎片,4月23日起与几位曾经的同事熟人从浦东机场出发,开始了为期12天的埃及阿联酋之行。也许是经过长达三年的疫情封闭,旅行的激情特别高涨,第一天飞机行程共14个小时好像没有一点累的感觉,坐在飞机座位上似乎在睡觉,其实脑海中尽是四大文明古国为啥只剩了中国?尼罗河里的鳄鱼有多大?金字塔是怎样壘起来的?等等不着边际的怪念头,脑子是没有休息过。直到飞机到达开罗机场下来,39度的热度一下子让人回过神来,明白自己已经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异国他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首先接待我们的不是导游而机场的工作人员,是由他把我们带出机场交给当地导游的。八天的埃及游就由这位叫穆罕默德•阿里的年轻人陪同。
开罗,此行第一站(英语:Cairo)。我的记忆中只有历史课上的开罗宣言,是当时的中美英三国元首签订的,那是万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即将走向全面失败的重要信号,后成为中国初中历史考试的必考题目。听着导游讲解:埃及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非洲及阿拉伯世界最大城市。城市位于埃及的东北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端,横跨尼罗河,气魄雄伟,风貌壮观。开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少有地遭受战争破坏最少的古城。而且经历代王朝和政府不断修建和扩建,形成这个古今并存、互相辉映的大城市。虽然导游的中文还算流利,(他讲他是在北京大学学的中文),可我的眼睛比耳朵更专注于这个陌生世界,紧盯着车窗外,探索着这座布满现代建筑的古城。然而,车子开了个小时,我头脑中随着车子的前行疑问就越多。因为城市的整体面貌好像并不是导游讲的那个样子,而如我们团员中诙谐的形容:我们进了一个大水泥厂。因为大沙漠给这个城市涂上了一片灰黄色,加上埃及政府在距老开罗城40K处正在建设一座新开罗城。使老开罗城折的折,搬的搬,好多的断垣残壁给我对这次旅游的兴趣蒙上了一丝寒意。不过当导游将我们带进景点时,让我们感受到开罗城的亮点是宏伟的清真寺和宣礼塔。在阿拉伯语中,宣礼塔称之为“米纳尔”,指宣礼员站着呼唤人们祈祷的地方。从7世纪起,随着伊斯兰教在西亚、北非一带广泛传播,清真寺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宣礼塔也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式样,成为清真寺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开罗城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便有了千塔之城区的美名。据说:伊斯兰教信奉真主,他们在教堂建筑中设计很多高高的尖塔,是在努力靠近天上的真主。开罗城现在还有好多1300多年前建成的教堂,仍金碧辉煌,为开罗城增添闪闪光环,不仅让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开罗城郊的金字塔群是开罗成为世界主要旅游景区的超强磁石。离开罗约十公里处有个吉萨高地,集中的数十座大小不一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成了我们游览的重点(插胡夫金字塔图)它是最高大的金字塔,高146.5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砌成,占地52000平方公尺。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靠石块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垒成。国王哈佛拉的金字塔前,还矗立着一座象征国王权力与尊严的狮身人面像。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胡夫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是胡夫为自己建造的陵墓,其中在整个建造过程中所包含的数学、天文学、建筑学、历史学至今成为西方好多大学中研究的学科。在胡夫金字塔的不远这处还有其儿子海夫拉、孙子门卡乌拉的金字塔。当我们爬上金字塔基础处拍照留念时,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挥舞着蔽日遮光的帽子,全然不顾烈日的炙烤。古人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是看尽长安花”之得意诗情,实现了少年梦中的神往时刻,明朗畅达之情会如火山喷发。神庙是古埃及宗教建筑,也是埃及向世界旅游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的亮点,埃及人也说,没有神庙就没有今天的埃及。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埃及新王国时期的主要建筑形式。多以石块砌筑。分带有柱廊的内院、大柱厅和神堂。大门前有方尖碑或法老雕像。正面墙上刻有着色浅浮雕。大柱厅内柱直径在八十公分左右,大柱间距仅有二米左右,大柱顶上的横梁也都是以雕刻着图文的巨石连接,借以强化圣庙的气氛。此行安排了参观科孟坡、艾德福、卡尔纳克纳、菲莱等六七处神庙和海普莎特女王神殿。从神庙建筑风格上看是大同小异。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菲莱神庙,菲莱神庙是现在保存最好的三座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庙宇之一,是为古埃及神话中司掌生育和繁衍的女神伊西斯而建。神庙原位于阿斯旺大坝南面的尼罗河中的小岛上。1962年建设阿斯旺大坝时,淹没了菲莱岛,1980年,埃及政府决定将岛上的古迹转移到菲莱岛以北500米的艾格里卡岛上,按其原来面目重新建造,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插图)
看着一排排数十米高直径3米左右的大石柱,摸着雕刻精美的古埃及图案,(注:参观所有的神庙,其中的雕刻图案是不设防护栏,也不禁止游客抚摸的,只要你愿意欣赏与手够得着。)我的感觉是我真的穿越了时光隧道,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三四千年以前的埃及文明古国。内心不时升腾的是对埃及古先民的敬仰,用五体投地来形容我的心里是一点也言不为过的。因为,在没有现代科技知识与工具的前提下,数十米高数百吨重的巨石是怎样完美地构筑起一座座神庙的?石头间的拼装缝隙与现代建筑中的拼装缝隙几乎没有差别,需要打磨光滑的石头如现代的简一品牌的大理石,好多游客一边抚摸着光亮照人的石壁,一边在问这是古代的石壁吗?也许正是这些疑问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往欣赏与探索,它会如宇宙黑洞般地让人类永久地探索下去。
让我联想不断的还有神庙石雕上的象形文,(插图:门字、鸟字等),这些文字据埃及史载出现于四千年左右,几乎与我国的夏商时期相近。如雨、水、鸟等字的表达与中国的甲骨文近似的。这是人类发展上创造文字的共同方向,也许这是中国与埃及地区最早的文化交流。中国的甲骨文现存有4500多个,是十分成熟的古文字体系,用了一千多年,经历了象形到神形的过程,最后形成了当今外形美丽,内涵丰富的方块字,成为联合国五大通用文字之一。而古埃及象形文过于拘于实体化,书写困难且复杂,难以学习与传播,加在公元六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由外来的阿拉伯文彻底取代了埃及的象形文。古埃及文字功能的消失也成为文明古国消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的埃及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比古埃及减少20万平方公里),人口7100万。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三种语言通用的。古埃及语消失了。
【未完待续】吴金海于2023年6月7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中网传媒--官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wcmw.cn/archives/1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