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筑吴学 书香润长虹

文/中网传媒副总编辑吴美福
蕴藏在江南上下几千年吴学文化,是江南文明的承载,是江南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而吴学,正是记载了这些文化的存在。透过历史长空的镜子,商朝末期的江南农耕文明,青铜祭器,造船航运,再到明清的文化鼎盛和经济物质富甲天下,引无数文化学者们倾其一生竟折腰。在历史时间的洪流中被遗落的一颗颗吴学明珠,构筑起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文明。今天,吴学静静端坐在文化真空中,斗转星移,布满时间的沧桑,处处渗着深度和广阔的历史气息,见证着江南人类的兴盛。吴学魂根旧梦醒,江南文明蕴其中。多少文化筑文脉,只为书香贯长虹。每当月上华梢,独自看着那千年的月亮,默默诉说着昔日文化的荣光。叹千年吴学文缘,忆往昔文化繁华,看吴学文化盛世,修谦让精神之道,构建诚信之品德。在古吴学文化长河中,以其高尚的情操精神光耀天下。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月圆月缺,梦断梦回。即使淌过几千年的万水流年,吴学文化仍然是那么的蓬蓬勃勃、生气盎然。吴学文化是江南民族的血脉,是江南文明的承载,是江南文明的火把。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吴学,它融合着时代变化、人类发展和社会变迁,是一种永恒的文化。
吴学文化是江南社会的精神财富,它是江南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吴学文化是一种思想,几千年来影响江南人们的行为,影响江南人们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使江南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吴学文化是一种历史。历史是一种精神,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利用现在和未来。吴学历史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它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是江南社会的精神财富。
吴学文化源远流长,从江南古代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社会习俗、生活情趣、精神塑养、历史文化、口语流传中长期形成。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闪烁在江南的钻石,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从语言形式上看,言简意丰,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江南民族智慧的精华,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人文情怀; 是弘扬谦让的优良传统: 凝结着三千多年的精典文化,站在中国的东方之巅,带着精神、灵魂、骨气,汹涌地流淌着……
江南三千年,阅尽人间史,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俊杰齐争鸣。不必说春秋诸子百家,不必说战国的辉煌,光是季子成就就能让我们骄傲良多,诚信,一诺千金,音律,礼仪,开批评文学之先河…..
江南,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江南,多少次曾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江南,魂牵梦绕的地方,无数次曾出现在我的梦中。
苏轼:“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这首词写对杭州的怀念,想象归后和好友同游共饮的情景。此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感慨,满满的全是人生。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用短短数语,刻画出江南之秋,青山绿水之美景,全诗语言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意境深远。皇甫松《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全词语言极其优美,读来令人心驰神往,言语中似乎含有无限深意,令人思味沉吟。这首词情景交融,无限相思融在字里行间。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全诗通过江南美景,衬托出思乡之情。
南宋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形象、贴切、优美、淡雅、自然,无限江南春景尽在不言之中。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在于它对后代诗词强大的影响力。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将美丽如画的江南自然风景和烟雨蒙蒙中南朝的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透露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 唐朝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语言优美、轻快流畅、流动婉转、思意绵绵,这不就是江南的“神韵”吗?读白居易《忆江南》江南美景如在眼前,令人无限向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的荷花,诗中的夏花,在杨万里的笔下瑰丽多姿,这是夏的标志,是夏的生命。
这些琳琅满目的灿烂辉煌的诗词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蕴含着吴学文化中优秀文化因子,是江南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上,让吴学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诗,是在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 诗,是千年的不老传说:诗,是古文化幻化万千绮丽的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点,更是吴学文化的精华。
吴学文明上下几千年历史悠远悠久的时光留下了无数经典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江南人的骄傲与自豪,凝聚着无数江南儿女的智慧和心血。
吴学文化体现在技术和工艺上,让世人赞不绝口。江南著名特种工艺有“苏绣鼻祖”之称的定州缂丝,精美绝伦,无与伦比…..吴学文化体现在天工和神韵上让世人心旷神怡。 闻名遐迩的北京天安门城楼设计者蒯祥,因其建筑技艺高超而被尊为“香山帮”鼻祖。从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到气势恢弘的北京皇家宫殿,数百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香山帮匠人的杰作苏州园林和明代帝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江南文化遗产众多,且价值极高,他们或埋藏于地下、或潜伏在羊肠小道中、或在人们的记忆中……几千年的吴学文化的浓厚气息包围着我们,光辉灿烂! 如今春秋战国的炮火声早已远去,仅剩下兵马俑仍矗立着; 大运河工人与纤夫的口号声早已消失,留下的是轻轻拍打着石堤的大运河; 只有唐诗宋词、元曲小令和明清小说,在轻声诉说着曾经的一切。让死去的文化遗产复活,给我们讲述的历史,描摹着记忆,如此才具有历史与文化意义,才是我们研究吴学文化的真谛!
吴学文化遗产必须被拯救,也必定被拯救,因为她们是江南民族创造的一颗颗灿烂的明珠,当我们站在文化顶层“一览众山小”时,吴学文化瞬间变得磅礴; 当我们徜徉在吴学文化海洋时,会被浓厚的文化气息所笼罩;当我们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园林是一种愉悦心情。从古至今江南人民用智慧的双手铸就了如此多的辉煌。
如今,我们早已迈入新时代,吴学文化遗产也逐渐面向世界,我们更需要悉心呵护她,才能展示我们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 远古奔来的吴学文化长河,像一颗明珠浮出水面耸立着,徜徉在这座文化的宝库里,我们流连忘返,感慨万物。那烙满沧满的文化山石,我们肃穆敬仰。
我们有着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吴学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中流露着江南的独特魅力、磅礴的气势。在这里,江南文明与我们相伴年华,吴学文化是一座古城,记载着吴学文化的遗产。吴学文化的故事使我们铭记在心,我们会把这座古城捧在手心,用心去感悟历史的悠久与文化。古城中蕴藏着太多的精华和翡翠。古城是一座明珠,把所有的精华浓缩在这里。它的深刻和厚度,在我们记忆中慢慢扎根,让我们一起来到了吴学文化广场,一起再出发,为弘扬吴学文化而竭尽全力!

文化筑吴学 书香润长虹


2023.7.18日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2)
上一篇 2023年7月17日 下午1:27
下一篇 2023年7月20日 上午9:08

相关推荐

  • 毛叔郑的文化思想遗存及对现代社会的持续影响

    毛新明/文 毛叔郑,本名姬郑,周文王庶子,周武王弟,毛姓始祖,毛国国君。周文王、周武王时期重臣。 毛叔郑除了编纂《诗经》,他还对周代的礼制文化、音乐教育以及道德哲学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2024年10月23日
  • 毛叔郑与《诗经·大雅》

    毛新明/文 毛叔郑与《诗经·大雅》有着深厚的渊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分为“…

    2024年10月23日
  • 吴姓使命与担当

    文  吴美福         吴姓的使命与担当主要体现在传承吴文化、宣传研究吴学、弘扬至德精神,并在现代社会中…

    2024年10月22日
  • 吴学与吴文化

    文 吴美福 ‌吴学与吴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吴学可以视为吴文化学,是吴文化的研究和学问化过程。‌ 吴学,即吴文化学,是研究吴地人民从古到今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学问。它涵盖了吴地文…

    2024年10月22日
  • 吴学与地理

    文 吴美福 吴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吴学的起源、发展及其所依托的地理环境上。以下是对这一关系的详细阐述: 一、吴学的起源与地理环境‌起源背景‌ 吴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2024年10月20日
  • 吴学与武术

    ‌文 吴美福 吴学与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吴学,作为江南群族在上万年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

    2024年10月20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