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中心:吴学文化的高峰

客观地说,在宋代以前,江南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像季子这座文化孤峰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分量的文化名人。但到了北宋中后期,由于政治权力中心南移,江南文化迅速兴起,并完全取代了中原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从宋至明,江南文化如日中天,进入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千余年来,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辈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华,其壮观景象,尤其是吴学文化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至今仍令人景仰和惊叹不已。综观宋明文化文坛,在科学家文学家数量上,江南籍的最多;从这些大家队伍素质上看,江南作家中既不乏众体皆备、声名显赫的大家巨擘,也不乏独擅一体、技压群芳的名家高手;从宋明文学的历程看,由首开风气到蔚为大观,由中兴再起到傲然殿后,皆有江南文化大师之卓著勋绩;从宋明文学诗歌、词章、散文、戏曲四个主要领域看,江南文化人都大有可书之笔。
江南吴地在宋明时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江南文化名流巨擘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吴学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在各个方面,更是江南吴地现代文化的丰富源泉。江南繁荣发达的古代文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文章节义之乡,二是德学的心脏地带,三是诗人与戏曲的沃土,四是文明的腹地,五为书院的重镇,六为经济与商贸中心。
苏南地区就是自古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有好山,好水,好景致,名流辈出。特别是自明清以来,苏南更是盛产文化才子。如江南四大才子,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二泉映月作者阿炳,草圣张旭,大数学家华罗庚,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钱穆等。两院院士也属苏南最多。 南京古代名人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画圣顾恺之。南朝科学巨匠祖冲之,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七绝圣手王昌龄,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才子袁枚、爱国思想家魏源。近现代有陶行知、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林散之、胡小石等。
苏州古代名人有传奇人物干将莫邪;帝王将相泰伯、仲雍、季札、吴王阖闾、夫差、伍子胥、孙武、韩世忠;名臣贤客文天祥、王鏊、范仲淹、翁同龢;文人墨客白居易、苏舜钦、范成大、顾炎武;书画家张旭、以沈周为首的“明四家”;建筑大师、故宫设计者蒯祥等。近代名人有章太炎、俞樾、顾颉刚、叶圣陶等。 而江南无锡古代名人有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战国时楚春申君、东汉时梁鸿、晋无锡画家顾恺、“元四家”之一的画家倪瓒、唐代大诗人李绅、明代名臣海瑞的老师顾可久、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大旅游家徐霞客、清初文坛很有诗名的严绳孙,大词家陈维崧、顾贞观。
近现代有刘半农、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音乐家华秋苹、刘天华、国学大师钱穆,近代教育先驱唐文治,当代杰出画家徐悲鸿,著名的教育家蒋南翔、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顾毓琇、经济学家群体陈翰笙、孙冶芳、薛暮桥,力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奠基人之一的钱伟长,理论物理、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周培源,被称为当代毕升的计算机专家王选,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实业家杨宗濂、杨宗瀚、荣宗敬、荣德生、祝大椿、周舜卿、唐保谦、薛南溟等。
常州古代名人有南朝齐高帝、梁武帝生于古武进县城,以主编《昭明文选》的萧统为代表的萧氏家族在文学、史学、音乐上造诣颇深。明代有“吴士争为弟子,德望重于江南”的教育家谢应芳,有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清代出现了以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的阳湖文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以及孟河医派等。近现代有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家刘海粟等,民国时期在学术界享有声誉的有赵元任、吴稚晖、吴定良等多名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还有被称为“常州三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南北朝时代,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特别陈郡谢氏迁浙后,带来浙江带来不少中原文化,著名作家谢灵运、谢惠连、沈约、孔稚圭、丘迟、吴钧等人。值得一提,湖州沈氏家族同样也是望族,他们一个家族往往就占去了好多文人。类似的还有常州的萧氏家族。还有徐州等地也散布了不少文人。 隋唐五代作家,前唐应该以河南为核心,前唐的文人基本以河南,陕西等地为主。唐代 末期由于北方战争频频发生,其中比较大的如:永嘉之乱和安史之乱。大量北人逃避到了江南。给江南带来了中原文化。因此在后唐江南文人比重开始增大了,《全唐诗》中籍贯可考的文人大约1900多人。而江南东西两道占据比重最大,据上海史地所一分统计,江南各州中又以苏州(包含了嘉兴),杭州,常州,扬州,润州(包含了镇江,南京),越州,湖州最多。各难能可贵的是,江南当中同样出了不少著名的文人,比如:扬州的张若虚,其一篇〈〈春江花月夜〉〉可谓上上之作,义乌的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金华的张志和〈〈渔父〉〉是流传至今的文人最早传声填词作品之一。萧山的贺知章等等。 南宋由于战乱,建都杭州,给浙江文化带来全面的兴盛。至此以后江南文化就远远地超过北方。浙江无疑是其间受宜最多的省份。南宋提倡以文治国,是治学路数最宽松的一个朝代。南宋虽来时间不长,但是文化却极为兴盛。宋代以词见长,宋代有籍贯可考的词人共867人,浙籍216人,占四分之一,其次是江西。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南宋时候浙江还包括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与杭州,嘉兴,湖州共同属于浙西)。南宋随着建都,一些本是南蛮之地的温州,台州,明州等地文化上开始逐步兴起,〈〈宋元学案〉〉所载两浙学者中浙东七州共534人,浙西八地共146人;再除去浙西的杭州,嘉兴,湖州后,江苏那一部分可谓 少也(那时苏北又受战争影响)。宋代文人陆游可谓比较突出一位,他那首〈〈钗头凤〉〉可谓此情感人。另外,周邦颜,苏州的范成大都是一流的文人。 元代,盛行南戏。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也是南戏的创作中心之一。杭州施惠《拜月亭》、淳安徐田臣《杀狗记》名列“四大南戏”。高明《琵琶记》更标志着南戏创作的高峰,后人誉为“曲祖”。当来元代文学最大特色是包括杂剧在内的曲,杂剧创作中心以来有两个,首先是北京,后来演变到了杭州。一些原在北京呆过的关汉卿、汤显祖、马致远、李好古都曾宦游杭州,浙籍剧作家有范康、金仁杰。就元代而言,学术远没有南宋和以后的明清兴盛。记录下来的文人不是太多,很多籍贯不可考证。 明清江浙齐为才子辈出之地,〈〈明史〉〉中记录的人物占据前两位。科举更不用说, 状元,进士,举人几乎扛去了很大一部分。清代也是江苏省人文最顶峰的一个朝代。苏州的吴派与皖派是清代最有影响的两 大学派。以及以后崛起的常州学派与扬州学派(影响没前两者大)。
结合整个历史看:从数量分布上看江苏相对均衡,浙江相对曲折;从发展高峰上看,清代是江苏人文的最顶峰,而南宋是浙江的最高峰;从治学风格上看,江苏人更喜欢具体的问题,比如做考据,写小说,而浙江人更注重思想性,比如鲁迅;从治学路线上看,江苏文人尤其是苏南文人有着才子佳人吟风弄月之风流(比如唐伯虎之流),而浙江文人有着经世致用之学说(比如万斯同等不少浙东文人学者)。我想造成彼此的种种不同,主要还是吴学文化在不同区域结合成不同风范的文化习惯。
苏定方,唐朝杰出的军事家。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辙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人物。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 比如苏洵,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
镇江古代名人有著名文人代表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东晋时,有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寄奴),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等。北宋,有科学家沈括,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书画家米芾,抗金名将宗泽。明清两代有: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杨一清,主持编修《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张玉书。
近代以来有:著有《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著有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历史学家柳诒徵,金融家陈光甫,桥梁专家茅以升,辛亥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赵声。此外,丹阳市为三国吴大帝孙权和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故里,近代有爱国老人马相伯,美术家吕凤子,当代有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句容市有被誉为医药鼻祖的葛玄,晋朝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葛洪,南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
就江苏文学起步而言,江苏要早于浙江。这或许是与江苏兼有南北的缘故,秦汉文学中(尤其是西汉时期)就有不少江苏籍文人。比如:刘向,枚乘,枚皋等人,地理主要分布 以徐州为圆心,涉及到了连云港,淮安等地一部分地区。还有一点有趣现象,同属汉代,东汉江苏籍文人比重远没有西汉来得高。(丁文江对汉代历史人物籍贯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浙江文学在那个时代文人可谓少也,为数不多的大多也在会稽(今绍兴)一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王充。至于其他南方地区,如江西,福建等地文人学士几乎可以说为零。 在魏晋时代,特别是晋代,江南文化已经形成气候。苏州的陆氏家族可谓学者辈出, 陆机,陆云等都是一等一好手。
南北朝时代,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特别陈郡谢氏迁浙后,带来浙江带来不少中原文化,著名作家谢灵运、谢惠连、沈约、孔稚圭、丘迟、吴钧等人。值得一提,湖州沈氏家族同样也是望族,他们一个家族往往就占去了好多文人。类似的还有常州的萧氏家族。还有徐州等地也散布了不少文人。 隋唐五代作家,前唐应该以河南为核心,前唐的文人基本以河南,陕西等地为主。唐代 末期由于北方战争频频发生,其中比较大的如:永嘉之乱和安史之乱。大量北人逃避到了江南。给江南带来了中原文化。因此在后唐江南文人比重开始增大了,《全唐诗》中籍贯可考的文人大约1900多人。而江南东西两道占据比重最大,据上海史地所一分统计,江南各州中又以苏州(包含了嘉兴),杭州,常州,扬州,润州(包含了镇江,南京),越州,湖州最多。各难能可贵的是,江南当中同样出了不少著名的文人,比如:扬州的张若虚,其一篇〈〈春江花月夜〉〉可谓上上之作,义乌的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金华的张志和〈〈渔父〉〉是流传至今的文人最早传声填词作品之一。萧山的贺知章等等。 南宋由于战乱,建都杭州,给浙江文化带来全面的兴盛。至此以后江南文化就远远地超过北方。浙江无疑是其间受宜最多的省份。南宋提倡以文治国,是治学路数最宽松的一个朝代。南宋虽来时间不长,但是文化却极为兴盛。宋代以词见长,宋代有籍贯可考的词人共867人,浙籍216人,占四分之一,其次是江西。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南宋时候浙江还包括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与杭州,嘉兴,湖州共同属于浙西)。南宋随着建都,一些本是南蛮之地的温州,台州,明州等地文化上开始逐步兴起,〈〈宋元学案〉〉所载两浙学者中浙东七州共534人,浙西八地共146人;再除去浙西的杭州,嘉兴,湖州后,江苏那一部分可谓 少也(那时苏北又受战争影响)。宋代文人陆游可谓比较突出一位,他那首〈〈钗头凤〉〉可谓此情感人。另外,周邦颜,苏州的范成大都是一流的文人。 元代,盛行南戏。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也是南戏的创作中心之一。杭州施惠《拜月亭》、淳安徐田臣《杀狗记》名列“四大南戏”。高明《琵琶记》更标志着南戏创作的高峰,后人誉为“曲祖”。当来元代文学最大特色是包括杂剧在内的曲,杂剧创作中心以来有 两个,首先是北京,后来演变到了杭州。一些原在北京呆过的关汉卿、汤显祖、马致远、李好古都曾宦游杭州,浙籍剧作家有范康、金仁杰。就元代而言,学术远没有南宋和以后的明清兴盛。记录下来的文人不是太多,很多籍贯不可考证。 明清江浙齐为才子辈出之地,〈〈明史〉〉中记录的人物占据前两位。科举更不用说, 状元,进士,举人几乎扛去了很大一部分。清代也是江苏省人文最顶峰的一个朝代。 苏州的吴派与皖派是清代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派。以及以后崛起的常州学派与扬州学派(影响没前两者大)。另外,清代,江浙一代知识分子一直抗清,浙东黄宗羲以及张苍水等,苏州的顾炎武。江南同时受文字狱最重的地区,而前尤其以浙江为最,也曾经被停办科举7年,故近代早有光复会之设。 历史记载,浙江的吕留良家族曾经因此流放到了东北。原本可以流芳百事的文人(可以被后人所景仰或者被史书记载的人物)就这样无辜的被屠杀了。不过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文人,具备高风亮节是最重要的。如果作一个御用文人,他的存在意义真的不大。 结合整个历史看:从数量分布上看江苏相对均衡,浙江相对曲折;从发展高峰上看,清代是江苏人文的最顶峰,而南宋是浙江的最高峰;从治学风格上看,江苏人更喜欢具体的问题,比如做考据,写小说,而浙江人更注重思想性,比如鲁迅;从治学路线上看,江苏文人 尤其是苏南文人有着才子佳人吟风弄月之风流(比如唐伯虎之流),而浙江文人有着经世致用之学说(比如万斯同等不少浙东文人学者)。我想造成彼此的种种不同,主要还是源于吴越文化的不同,吴越人应该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吴人应取越人的一份激越以自进,越人也应取吴人的一份从容以自厚。如此才能趋于完美。
为什么江南文化在宋明时期能够独领风骚,创造最高成就?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中心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移。自南北朝开始,江南地区有了较快的发展。隋唐以后,包括江西在内的整个南方地区经济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中原地区先后发生“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宋金战争等三次大的长时期战乱,北方居民的大规模举族南迁,给江西带来了众多的劳动力和先进的中原文化。到两宋时期,中国的首都先后迁到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等地,而明朝建都在南京,明成祖后,依然实行两都制。江西则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区,其人口之众、物产之丰,均名列前茅。
江南文化的繁荣也与交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由江南入邗江北上中原的通道,即由太湖而溯长江而直下汉水水道可达湘江珠江基本贯通全国交通大动脉,触发了太湖乃乃江南流域的地气、人气和文气。江南得以用更快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全国交流,众多的达官显要和文化名流频繁地进出江南,而江南学子们也纷纷走出江南,游学游宦,对促进江南文化发展和江南文人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历朝历代,江南吴学文化对引领江南地区文化繁荣、经济发达起了潮流作用,形成了吴学文化的高峰。

作者:中网传媒吴美福

从边缘到中心:吴学文化的高峰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0)
上一篇 2023年8月5日 上午8:52
下一篇 2023年8月6日 上午8: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