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吳学作为中国独特的区域文化之一,是吳地人民通过日常生活,日积月累,如涓涓细流,汇聚累积几千年,世代传承光大的结晶。她的生成、传承、弘扬光大,离不开具体实在又活生生的社会载体,即家庭家族的社会基本组织。正是在家庭家族成员日常生活中,积累并传承,实践着吳学精华成分。现代化具有从经济,社会,文化,心态依次递进的层次,其中最难付诸实施的是文化、心态的现代化。中国自16世纪以来的社会转型,迄今越来越具有深刻性与广泛性,在此进程中,作为重要区域的吳地一直扮演着社会转型的前沿与先导的角色。世代传承与不断变化发展的悠久吳学中蕴含着转型的重要文化成分,影响着吳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心理素质与行为规范。如何认识与汲取吳学中这些宝贵的可转化成分,化成一门学问、既吴学理论体系,重塑新时代的文化面貌,人的心态与素质,意义重大,时间急迫。
在探讨吳学现代化,现代吳学绝不是空穴来风,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充分汲取吳地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融合,发展吳学中优秀的文化元素,在吳地生成,传承,散枝开叶,又在近代社会转型期,在华厦大地延续,传播,依靠吳姓人口,以及其他方式与其他文化媒介传播,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适应了社会变化的文化需求,人们的心态充实。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吳氏人的文化心态,可以成为探索吳学的现代走向,建立新型吳学的一种独特视角。
在南方文化中,吳学独树一帜,是独特的地域文化,至今仍然呈现出特有的魅力,吳地水乡成为诗意人居空间的典范。吳学源自何处?宋代范成大《吳郡志》云:”吳,古扬州之域也。”属干九洲中的扬州地域;《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可知古扬州北达于淮,南至于海。淮海一带古扬州文化自然是古吳学重要之源。”句吳”之得名,《康熙常州府志》宋荦序:”句吳之名,著自太伯。史记曰: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吳是也。吳越春秋曰:太伯城梅里,都之。梅里或曰梅李,今无锡故有梅里乡云。”吳地之畛域,大抵为春秋时吳国之疆域。唐陆广微《吳地记》以为:”东亘沧溟,西连荆郢,南括越表,北临大江。盖吳国之本界也。”顾颉刚《吳歌小史》说:”吳的地域包括很广,差不多现在说江浙话的都是”。所以说,吳地最广阔的地域包括今日江,浙,沪,赣等地。前人似未从地理特征出发深入研究,来剖析吳学的特征,来展现数千年来吴学在发展中形成的独有的精神内核。
吳地广阔的水域,密集的水网为吳人人际交往与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明朱右《太湖赋》歌泳了太湖交通之便利:”夏名震泽,周曰具区。下属三江,实为五湖,右接天目出溪之源,左通松娄中江人海之洳。众利之委,群利之储。苕溪出其南,溧水经其西。五湾潴其东,垂虹界其堤。”水上交通网促进了经济发展,频繁的商贾往来又促使陆路上修建更多的路桥,桥梁的修建因此日臻完善,明初《苏州府志》记载了苏州城历代桥梁之多:”吳郡号为泽国,因震泾巨浸,东接五湖,又东注入城阐,纵横交三流,居民赖以灌濯。凡舟楫舆贩,盖由是而旁通焉。,故桥梁为多。”唐白乐天诗云:”红阑三百九十桥”。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展现了杭州城的桥梁之美一个富庶繁华。历代吴地地方志多有桥梁志,详细记述了桥梁的位置与特征。吳地桥梁加强了太湖流域与各地的关系,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江南水乡孕育了富庶的吳中繁华之地,水乡舟桥使吳地有了便利的交通,在频繁的人际交往中,吳人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处境与外面的世界,练就了融汇通变的智慧与情怀。
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式是批判地继承,传统吳学的精华是当代吳学的宝贵遗产。文化学者认为,”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又都处在一定的文化传统背景之中,因而都具有特定的历史特征。于是,处于一定阶段的民族历史传统便构成了这个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所以,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不可能抛开传统文化背景。说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起点,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合理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中具有时代活力的优秀成分”。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吳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只有这样,不断地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滞后因素大胆扬弃,力求使吳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使吳学在民族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构建的大框架中发挥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层面筑牢吴学理论体系。
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研究,如果只局限在理论的范畴,则未免流于空洞和无味,地域文化不仅是个地理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代表这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和人文内涵。对于吳学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沿袭和丰富人文内涵的地域文化类型的研究,充满诗意想象和人文情怀与严谨的学术态度相结合,对于吳学既吴学理论的奠定发展都是有益的。
研究吳学,使吳学成为一个文化品牌标志,能够使吳学散发出悠长而浓烈的”吳味”,成为最具特色,最有个性,最集中体现,最完美的吳学体系。吳学是吳地,吳人的传统文化,广义的吳学反映了吳地的一般特征,以苏,锡,常为中心的文化则反映了吳学的本质特征。吳学具有灵性与智性,所散发出醇香的灵性与智慧的光芒,更多地传递出吳学传统美德与正能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吳学是水的文化,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吳学具有智性的渊源与传统。具有理性与感性,智性与灵性的双重气质,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文化之花。
吳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水的文化。吳学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依然历久弥新,独具魅力,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根据是其具有特别优秀的文化基因一一水。”所谓文化基因,就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上善若水,水是至柔至刚,刚柔相济。水是永无止息,决定了吳学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文化如同一种生物,它同样具有遗传与变异两种倾向。文化一旦产生,它就会不断延续自己的基因,规定后来文化的大体发展,这就是文化的遗传。同时,由于一切皆以时间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一种既成文化不可能总是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它必然根据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结构,功能,以保证自己与现实的切合,这就是文化的变异。正是在遗传和变异中,文化得到不断发展。吳学的演变不是裂变,而是在当代精神烛照下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发展与创新,决定了吳学在发展中不会因为失去自身特色而变得面目模糊,甚至被其他区域文化所同化。水孕育了吳学,吳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都是由”水”生发滋养而来,具有水的恒定根性,数千年来灌溉滋养着吳地人民,使吳学永葆永恒的春天,成为吳学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
吴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江南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江南历史文化的根基,要深入了解吴学文明几千年发展史,把吴学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学习研究增强吴学历史自觉坚定吴学文化自信。加强对吴学文明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吴学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南京博物院的一支考古队在江阴花山遗址的发掘完成,其中出土文物中第一次发现有黄河流域商周文化特征的器物与吴学文化的器物并存。
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经历了由北向南的推进过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南成了这一文化推进过程的通道。
而太伯奔吴,当年是有意识的行为,是沿着这条文化通道到达江南的。
综合研究各家学说,苏州学者吴恩培认为,从《左传》、《国语》、《史记》到《吴越春秋》,构成一个长长的证据链。而无锡梅里至今仍有遗迹,吴姓族谱记载也相合,太伯、仲雍奔吴之事,难以轻易否定。
在江苏无锡,梅里遗址发掘第一次从2018年9月开始,至2018年12月结束,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经过1年的考古发掘,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并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表示,无锡梅里遗址内涵丰富,遗址的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大家注意:“……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遗址……,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 这印证太伯奔吴的重要意义,对探讨吴文化的起源及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梅里遗址位于无锡市梅村街道泰伯庙东部伯渎河两岸的台地上,面积约6万平方米。目前已经探明的遗址范围向北可至泰伯大道附近,西到至德路,南至梅里中路,东至新友路一带。此次考古共清理发掘灰坑、灰沟、水井、建筑基址等遗迹近200处,获得了早至商代晚期晚至西周春秋的大量陶片。修复文物标本100余件,主要分为商代晚期、西周中晚期和历史时期,其中商代晚期代表器物有印纹陶鸭形壶、刻槽盆、三足盘等,西周晚期代表器型有夹砂红陶绳纹鬲、印纹硬陶瓿以及数量众多的原始瓷豆、碗等……。
伯渎河两岸分布有鸿山遗址、彭祖墩遗址、顾更上尤家弄土墩墓群、梅里遗址以及泰伯庙和泰伯墓等文物遗存,伯渎河与这些历史遗迹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建议采用有效的发掘方法解决伯渎河与梅里遗址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追寻吴学文化之根,挖掘吴学文化的内涵精髓。
无锡遗址类型丰富,实证了江南3000多年的文明史。要加强对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持续开展遗址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做好吴学文化研究迎来历史性巨变。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江南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吴学文明。强调要建设好吴学文化特色、吴学文化风格、吴学文化气派的吴学理论体系,凝结成一门学问——吴学。
江南一系列考古项目顺利开展,为科学阐释吴学起源、吴学文化起源、吴学文明起源、吴学农业起源等关键问题,提供珍贵实物证据。延伸吴学历史轴线,增强吴学历史信度,丰富吴学历史内涵,活化吴学历史场景。共同参与吴学研究,为开创全新的吴学研究模式。
吴学文明和文化遗产承载着江南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江南优秀文明资源,要积极推进吴学保护利用和吴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吴学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好吴学文化、吴学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吴学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吴学文化的延续。阐释和传播好吴学,更好地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吴学文明。
文:中网传媒副总编辑吴美福
2023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