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学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

撰文/中网传媒副总编辑吴美福
一本红楼梦能成为红学,并且形成了五大研究派系,为什么?红楼梦呈现了清代政治状况、社会形态、人文背景,真实地反应了哪个时代社会各个方面形形色色的人生,以及人们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心态和畸形心理状态,反应了地方风情与官场情态,比较客观的描写各种人生态和各阶级人生态。一本红楼梦能成为"红学",而吴学文化贯穿几千年,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广阔,由此上升为吴学很有必要更具有历史与现代意义!
点亮吴学这盏明灯,其实,光是听到吴学这个名字,就够令人心驰神往了,何况吴学有许多琳琅满目和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内涵,有深厚的文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烟波浩淼古代文明和现代灿烂,有绵延的艺术与精粹的美术,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
我不由在心里问自己:这么美好美妙的文化,有什么理由不邂逅他,又有什么理由不结缘他。于是我找到了我一生文化的方向,与吴学灵魂撞击缠绕。我伫立吴学丰碑前,感悟吴学这颗伟大的灵魂,心里猛地腾起了火花,使劲点燃吴学火把,努力点亮吴学明灯。
举着吴学的火把,辛勤耕耘,精心分学的沃土里,共生共辉,金灿灿地遍地发光。
吴学穿越数千年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吴国发展七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发展为一个高峰,形成一种共识。经过秦汉唐宋的不断沉淀,随着吴地及沿海地区不断向海外漂移迁涉,海洋文化的不断融入,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吴学已经达到一个高潮的形势,初现吴学文化体系形成的雏形。吴学由此正式步入学术之林,形成了一种理论、一种文化体系、一门学问,有了许多观念,也有许多学派。是反映中国数千年社会的一本百科全书。今天,把吴学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民俗……等等诸多学科加以系统研究、拓展,形成科学的完整的“吴学”学科体系,凝固成一种学问,一种理论,亟待大家引以重视,亟需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筑就。
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之一,它是长江流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良渚等多种古代文化类型的延续,与黄河流域的商周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主体。
吴学横跨道德、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中医药学、军事学、美学、水利学、农业种植学、纺织学、民俗学、谱牒学等多个学科。其内容涵盖人文、地理、语言、宗教、文化、水文化、稻作文化、吴歌、礼仪、祭祀、兵法、“吴戈”、教育、科技、古典园林、丝绸、“苏绣”、“香山帮”建筑、吴中工艺、“百戏之祖”的昆曲、苏州评弹、吴门画派、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涉及范围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度之广、纬度之深,丰富多彩的表现在各个领域。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对吴学的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吴国在当时历史上的地位或起的作用估计得很低。吴学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估价太低了,对它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这是当年李学勤先生对吴学的真知灼言,一语中的。
构建吴学理论体系,在吴学的世界里耕作细耘。使吴学文化明灯传遍中国,飘扬在全世界。使吴学精神,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永恒!吴学文化有独特组成元素,绮丽钟毓的吴学析透着滴滴水珠之光,哺育出文化巨篇。荡起我们的一腔激情,这鬼斧神工的吴学文化,启迪人生之魂。
书写吴学之歌,吴学精神,吴学内涵,吴学价值,吴学精髓,吴学义,吴学体系,正是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精神烙印,酿造出精神食粮。
吴学它像一棵松树子孕育着松树一样,孕育着江南古代的现代的血液,在我们的血管里不息地奔腾。
书写吴学壮丽的春秋,聆听吴学春天的脚步声。在吴学的觉醒中呐喊。
立足于中国“吴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以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从主脉问题切入,重新认识吴学历史,探索研究吴学主干体系框架。厘清吴学渊源的疑云,推动吴学体系的完整性,加强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文物考察资料收集、进一步加强文献的整理,深化学术研究。将在谱牒学、姓氏学、历史学、民俗学、哲学、文化学、吴学等领域,形成全国有影响的体系。合力推动吴学在体系上的传承和创新,对未来构建“吴学”学科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推动吴学蓬勃发展,更深层次发掘泰伯至德精神的文化基因;主动担当研究吴学要求,深入挖掘吴学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吴学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光彩!
总体上讲,吴学就是在对文化理论的解答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在理解各个时代吴学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新形态新体系——吴学。
互相学习, 共同探究, 使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上升为“吴学”理论体系, 把吴学建设成一门学科,铸为一种学术理论, 一种学科文化而努力。
吴学内涵总是独一无二的,有浓重的烟火气,有小桥流水般沁人心脾的情怀,如一壶茗茶,贯穿人心,充滿了源源不绝的氧气。感受吴学内涵丰沛的恬静安逸,读吴学使内心深处的灵魂得到滋养。追溯吴学几千年的时空经度和沉厚的文化纬度,呈现出有它独特的韵味,犹如充满诗情的生活气息,像一幅水墨画轴慢慢展开: 谦让精神、拓荒精神、诚信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展现在历史各个时期,深入江南人民的思想,根植于人民的内心 。这种道德的文化的基因代代传承庚续至今,形成了江南人民特有的优秀的价值观和风尚,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经过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和各种文化的交流,造就了各种文化合璧的风格和结晶成——吴学文化。它既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又有各种先进文化因子的融合,是浪漫主义与江南特有的柔情中夹杂着南方智慧的魅力的结合,是古朴现实主义与开拓创新务实灵气的融合,韵味无穷显示着强大的力量。
在吴学的河流中徜徉,都有深深的感悟。每一处内容、每一个学科都能构成一首哲理的诗,每一段历史、每一处遗迹、每一个故事,都刻上了人生价值的彰显和精髓文化的荡漾。在吴学碧波之上漫游,欣赏吴学内涵的丰沛、吴学文化的文明、吴学思想的先进、吴学精神的价值和吴学理论的完善,荡入吴学世界的深处,深读细研之中振荡人心激励觉悟荡漾心灵。
江南地区是最繁华富足的地区,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深厚的吴学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有沁人心脾的生活情趣、风味独特的文化特征。看不尽吴学文化的繁华,吴学文化经历了几千年恬静的沉淀,有着辉煌的灯火阑珊的烟火,有了更经典的哲学典雅和文化诗意,更深厚的道德精神和拓荒价值,享受这独有的吴学文化美好,与时空融合几千年,时至今天依然光彩仍旧!从历史角度和今天观念去解构吴学,揭开吴学理论体系的意义、价值体现、文化精萃、思想精髓,张显重大的吴学历史文化工程的必须凸显吴学文化理论体系筑基的必要,铸造吴学文化为主流文化必须占领学界高地而努力奋斗。
创立吴学之路,每一步都会浸透了艰辛,但我们要满怀信心充满坚定,打造吴学的更多话语权,坚守吴学文化自信,对吴学文化达到一个更深入的“全息化”认知。唯有使吴学文化活起来才会有风,唯有不同的观点不断相互碰撞,吴学真理的光辉才会愈加熠熠生辉,才更有价值。
吴学文化历史因铭记而永恒,谦让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播撒吴学文化的火种、传承吴学基因,不忘筑基吴学初心、牢记吴学使命,汲取吴学力量,树立起吴学文化自信,谋划吴学未来蓝图,期颐吴学理论体系完善筑就。

浅谈吴学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


2023.8.8日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3)
上一篇 2023年8月7日 下午8:40
下一篇 2023年8月9日 下午6:22

相关推荐

  • 泰伯:先秦至德思想的践行者与文明融合的先驱

    撰文:吴美福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谱系中,泰伯的名字或许不如孔孟老庄般闪耀于思想典籍,但他以“三让天下”的实践智慧与开拓精神,构建了一套独特的道德哲学体系,成为先秦时期“德治”思想的重…

    2025年4月8日
  • 《吴学之光》

    文:吴美福 我的书房里,有一面墙专门用来陈列吴学典籍。从《吴氏家谱》到《吴文化研究》,从《吴地风物志》到《吴方言考》,从《浅谈吴学》到《论吴学》,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每当阳光透过窗…

    2025年3月5日
  • 《泰伯谦锋 三让刻碑铭》

    撰文:吴美福        江南的雨总是绵密的。我站在梅里古都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烟雨朦胧的泰伯庙,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

    2025年3月5日
  • 《三月的丝竹》

    文:吴美福 鼋头渚的樱花还在含苞,蠡园的水波已把晨光揉碎成千万片银鳞。古运河边的老柳树刚吐出米粒大的嫩芽,枝桠间悬着的几盏红灯笼便急着在风中蘸墨,要给三月写一封花笺。 惠山祠堂群的…

    2025年3月5日
  • 《砚底潮声》

    撰文:吴美福        太湖石皱褶深处渗出一滴北宋的雨。我在退思园夜读,忽见残碑拓片上的虫蛀孔洞溢出微蓝星…

    2025年3月5日
  • 《泊渎河畔的青铜犁痕》

    撰文:吴美福       晨雾未散时,泊渎河像一卷半展的旧宣纸,青石埠头沁着露水,苔痕漫漶处依稀可见船缆磨出的凹痕。我数着埠头石阶上的年轮,一级是吴越争霸的剑影,一级是南朝四百八十…

    2025年3月3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