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日本的吴姓

文/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一带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学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学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苏南是吴学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东渡日本的吴姓。从地理上看,中国与日本是近邻,我国的东南沿海与日本隔海相望。日本国,这个在2400多年前还没有自己名称的岛国,却是古吴国吴泰伯世家一部分子孙在国亡家破前后投奔和赖以生存的再生之地,第二故乡。
吴人东渡日本,早就被中日两国史料所记载,并得到近代以来史学家们的肯定。现据日本国在福江岛到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至今尚留下的许多遗迹和传说,推测吴人是曾流入五岛列岛和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的。如在福江岛的西北角之井乐小巷还遗留着日本古人望乡的遗址。望乡遗址在港口西边一个高坡的顶上(港口向北)。据传此地就是吴国灭亡后,吴人通过战舰、战船,进入茫茫大海,流浪到日本五岛列岛和平户岛登屿处。
正是这样,吴人就像一头老黄牛开始在这个原始、荒芜、未名的列岛上,忘我地、不怕牺牲地、前仆后继地、一代又一代艰辛地开拓!
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仲雍的后裔,从哪个时期起,中国本土的人包括吴姓才知道吴国失国后一部分吴人漂移到日本,在日本另辟天地,一少部分吴姓演变成为日本的皇室,成为日本的最高当权者。
我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记载了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
元朝初年,中国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不久,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到了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吴佩孚考证吴姓历史,最后考证使他大为惊讶,他惊奇地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裕仁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代孙。
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根据相关资料,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也符合春秋末期吴国吴人踏上流亡之路,四散逃避的时间段。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二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并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
但也有一部分东渡日本的吴人,已演变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日本这个国家做出的很多事在中国人看来都是超出常理、很难理解的。比如日本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全国人民一起取姓。这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看来是很奇怪的,但是在日本却真实的发生了这样的事。
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发出通知,声称老百姓可以自己自己取姓氏,但是没想到这个措施在百姓之间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几乎没有人响应。政府颁布了新的政策但是没有老百姓响应也是很尴尬的,可是发出的旨意又不能收回,怎么办?
后来在五年后又颁布了强制性的法令,要求百姓必须自己给自己取一个姓氏,这才让他们的国民渐渐有了自己的姓氏,在1875年之前,日本国家的国民是没有姓氏的。也就是说,他们国民有姓氏的历史也就是在最近的一百多年才产生的。
普通百姓没有什么文化,这么急匆匆的要取姓就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怎么办呢?劳动人民也有自己的办法,想了想,就地取材啊!
家门口有棵松树的就叫“松下”了,住在大桥边上的可能就叫“大桥”一时间,这个国家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姓。除了以标志物为姓的人,还有以地名为姓的人,比如什么田中之类,还有以职业为姓的,比如服部。
有时候官兵来做统计调查了,有的人家还没有想好,就会让官兵帮他们随便取一个或者看见什么取个什么,应付过去完事儿。
奇怪的是,因为法令,老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姓,但是事实上他们最高的统治者却并没有自己的姓,这个人就是日本天皇。这就和他们在国内的地位有关了,在老百姓看来,天皇不仅是他们的统治者,而且是天上的神,所以没有姓也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日本天皇没有姓氏,但是其血缘跟中国渊源颇深。中国的史书《路史》、《北史》、《梁书》、《魏略》、《晋书》,都记载:吴国国破家亡之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在当时,日本还很落后愚昧,是荒芜未开化的,吴国的吴人把他们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授给当地人,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和先进的文化,因而不久这些吴人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一直兴旺发达,生命力极旺盛。经过近一百多年的拚博经营,其中的一支,演变成后来的日本皇室。这些吴姓吴人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所以说,日本天皇虽然没有姓,如果有姓,应该属于“吴”姓无疑了。
据《古事记》(简称《记》)和《日本书纪》(简称为《纪》)(两书合简称为《记、纪》)记载,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诞生于公元前711年,立国为公元前660年。但其实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他与中国的吴姓始祖吴泰伯有值得探讨研究的地方。有人提出: 日本神武天皇就是吴泰伯的谥号,吴泰伯既是古吴国的始祖,又是海外衍生国———日本天皇家族的始祖。《记、纪》)中有很多隐语,其中说:神武天皇是来自“高天原”,高天原的意思指的是古吴国。按古吴语和古日语的词义解释“高天原”不是指“天”,而是指“高于天上的地方”。这暗示“口在天上,丞之以天”的“吴”字的吴国,也就是指中国的吴国。整句的解释,神武天皇是来自高于天上的地方,即来自遥远天边的中国古吴国。另外,日本的建国纪念日与始祖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是同月同日。据说,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阴历正月初九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这正是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后来日本明治天皇改为阳历的2月11日。
原先日本岛的倭国是古代日本众多大小国家中的一个小国。他们是由中国江南吴国失国后避战乱的移民,先是到达朝鲜半岛南部生活了一段,后一部分再由半岛南部,渡过海峡来到日本北部的九州。他们带来的先进的稻作生产和牧渔副的先进技术、种养殖技术、纺织技术等等,同时诗歌文词的输入,给列岛生活方式掀起了一个很大的变革,同时也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在踏上日本岛的前期阶段,古吴国的吴人知道,面对陌生的生存环境,只有聚居抱团,就像在吴国一样,结成命运共同体,为了生存和发展,组建了自己的小国家。号称“倭国”,“倭国”与古吴语“吴”与“倭”音相同、相通。
日本历经了绳文时代,又迈进了弥生时代后期,公元一世纪左右,日本列岛各地分别建立了100多个小国家。其中较大的为邪马台国,他与中国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曾得到魏明帝赐给的“亲魏倭王”的封号和金印紫绶。公元3世纪,近畿大和(今奈良县)一带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大和国。这一地区是大陆先进文化输入的门户,又是大陆移民把中国的铁制农具,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养蚕、织绢和其他手工业技术带到大和,使大和国发展强盛,4世纪中叶,大和国征服了九州在内的100多个小国,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列岛(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大和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吴国的吴人,即是姬姓华夏族人与荆蛮倭族人长期融合,混血的一种特殊标志的称呼。而日本的“倭人”、“倭国”被称以及后来改为“大和国”、“大和人”,日语的“和”,是“吴”的谐音,春秋时中原的华夏族也把南方的吴越族称为“倭”。“和国”可以说是“吴国”的谐音。“倭”和“和”的实在人,也就是吴人,都是一个意思。在一本失传的古书《魏略》中即记载了三国时代的魏王曹丕派使臣到达倭国,发现当地“男子无分老少,皆黥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
吴语,是一种地方话。古吴语原是长江下游荆蛮(倭)族人的一种民族语言。“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这是三国魏代人鱼豢在其所编写的《魏略》一书中所记载的一段话。这里所说的“旧语”,指的就是“古吴语”;“自谓泰伯之后”,说的是吴泰伯东渡日本的裔孙——吴人;“倭人”指的是“吴人”,被贬称为倭人的吴人;“鲸面文身”指的是“倭人”的传统生活习俗。《魏略》书中所记载的是三国魏朝出使日本的特使张政所言。这一史料,中日史学界都认为是真实的。日本的古日语来源于古吴国这一历史事实,是不能怀疑的。从语音的结构上来看,古日语与古吴语的语音结构有着非常密不可分离的地方。古日语与古吴语都拥有同一个特征,即古吴语和古日语中多发声和尾声。如,古吴语“句吴”的“句”,和“于越”的“于”,都是发声。又如,古日语:“ヴマ”(马),“ヴ”是发声,“マ”(马)才是本声,“ヴマ”源出于古吴语。日本现存最早最古的史书《古事记》绝大部分就是用汉字编写的。公元9世纪后,日本的遣唐使者,留唐19年回国的吉备真备,便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楷书字母——片假名。接着,是曾经到唐朝研习佛教的名僧空海,回国后即模仿汉字草体创造了草体字母——平假名。从此,日本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和国语了。总之,古吴语和古日语是同根相连的。
吴歌,是长江下游吴地区吴人的一种民间歌谣,俗称“唱山歌”、“江南小调”。和歌,是日本从古流传至今的一种歌谣。但“和歌”是“吴歌”的谐音,日本的和歌是吴人东渡列岛时带过去的,“和歌”在漫长的历史旅程中,既保持了吴人原来的本色,又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和服,是日本人民传统的民族服装,礼服。日本的和服,出自中国的古吴国,是吴服演变而成的。“和服”就是“吴服”的谐音。吴服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后就消声匿迹了。和服的面料“和服绸”特别被指定为中国的“苏州绸”,苏州成了日本千百年来购买和服绸的专买地,遗憾的是中国至今尚未找到“吴服”的样式和史料记载。
文身,是用针器或荆刺等刺的物器,在人体的皮肤上刺出一个个小点点,连结成图案,文字或自然物的形状,然后染上颜色,或不染颜色。吴人的文身习俗,又说是一种在水里活动可以避免蛟龙水禽之害。断发,也是一种习俗。吴人(被称倭人)的文身断发,特别是断发的发型上,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吴人的文身断发,自从吴国亡国后,断发文身就消失了。而日本古代天皇和大官们的发型及其装饰,却与古吴国为王的装饰一模一样。这说明日本古代天皇与吴泰伯有着千丝万缕,不解之缘之谜!
从中国古文献的记载上来看,早在3世纪后期魏朝人鱼豢所编撰的《魏略》上记载: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其后:《晋书·倭人传》记载:“日本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梁书·倭传》中记:“倭者自云泰伯之后。”宋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云:“今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元朝时,史官金履祥在其所著的《通鉴前编》中提到:“吴泰伯至夫差25世,今日本国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某支庶入海为倭。”公元814年,日本平安时代嵯峨天皇时,日本人编著的《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亡始也。”日本著名僧人中岸园月(元朝时曾到中国学佛)在其名著《日本记》中称:“国常立尊为吴泰伯之后”考证日本天皇室,是吴泰伯的后裔。公元1700年,明治维新前,日本学者松下见林,在其所著的《异称日本传》书中又说:“吴之时,其国王姬姓(之后)亡命日本,是日本开国之始。”
当然,关于日本天皇是吴泰伯的后裔还有许多书有记载过,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上面关于日本天皇是与“倭国”“倭人”的观点不是我个人的,是有关学者所持的观点。
据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德国人文贝博士,研究认为,日本大和民族是由阿伊奴、马来蒙古、华韩三个民族混血构成的。日本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日本皇室贵族大多来源于中华人系中的东南沿海一带。据日本著名的体质人类学家长谷部言人博士等对全国280年县市数万名男女日本头型、血型的分析研究,证明日本人种的源流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沿海的吴越民族。中国南京博物院于1999年4月4日公布新取得一项科研成果:通过三年比较研究,初步探明中国长江淮河下游地区也是日本弥生时代渡来人的起源地。
日本福冈县参议员松本英一,曾专程到无锡梅村祖地来谒祖,自称是泰伯后裔。
当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无穷的灾难,给中华民族以极大的伤害,裕仁天皇是罪魁祸首,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时至今日,中国人民都不会忘记。但是,自吴国失国后,吴姓漂泊至日本在日本岛生根开花、繁衍壮大。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岁月里,吴姓人与当地人结合、融入,已经不是原来的吴人,但是,这些吴姓人的是句吴国的吴人,这些吴姓在日本已经真实的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

东渡日本的吴姓


2023.9.5日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1)
上一篇 2023年9月4日 下午5:04
下一篇 2023年9月5日 下午8:00

相关推荐

  • 浅析讨好型人格心理

    文/毛新明 讨好型人格,又称为迎合型人格,指喜欢讨好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即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别人的一种人格特征。其目的是通过迎合他人、取悦他人来获取认可和接受。这种人格的人有…

    2024年12月26日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吴学理论创新

    撰文  吴美福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吴学理论创新是多维度、深层次且系统化的进程‌。 ‌一、理论维度的创新‌&…

    2024年12月26日
  • 马克思主义吴学体系:从雏形到诞生

    撰文  吴美福 ‌一、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末…

    2024年12月26日
  • 马克思主义吴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撰文  吴美福        马克思主义吴学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以下是对这一体系的基本阐述:…

    2024年12月25日
  • 什么称书院

    撰文 吴美福‌ 书院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行解读。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丰富多样。 精神层面 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

    2024年12月24日
  • 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

    撰文 吴美福        建构中国吴学知识体系,是近几年来我们吴姓吴学人的夙愿。中国学界对“吴学”概念的最初理解是以吴…

    2024年12月24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