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学文化传统道德观

文/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传统文化观是指对中国江南传统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存在着即从呼唤现代性到批判现代性,从批判传统文化到回归传统文化。以吴学传统道德观为重心的文化观前后期有着明显的转折,总体上表现为以批判为主转向以弘扬为主。
一. 吴学传统道德的态度
在许多人看来,在中国,宗教是泊来品,严复说,就此而言,儒家不能与其他宗教如道教、佛教、回教、景教等并称宗教,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宗教,中国真正的宗教就“孝”,“孝”是人们一切言行的源泉,远可以事君谓之忠,近可以事长谓之悌,还可以享帝配天,可以说,“孝则中国之真教也。……中国真教,拾孝之一言,固无所属矣。”
泰伯是“兄弟睦,孝在中” 最好的典范。在兄弟相让方面,在历史上泰伯是一位做得非常圆满的圣贤的例子,这个是在《论语·泰伯第八篇》第一章。“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老夫子在这里盛赞泰伯。泰伯是什么人?能够当得起孔老夫子讲的“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至德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泰伯就是圣人。
  孔老夫子是东周末年春秋时期的人,他最敬佩的就是这些圣人,文王、武王、周公,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君、成为天子,正是因为当时泰伯能够让位。所以孔老夫子讲泰伯“三以天下让”,三次让他的君位,这个让就是让国。“民无得而称焉”,这个意思就是讲,人民不知道如何来称颂泰伯的至德。泰伯能够成全他父亲的愿望,养父之志;能够让贤,使将来文王能够治理国家,这个是泰伯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以人民百姓为重。而且他让得那么善巧,不动声色,跟自己的父亲真是心照不宣,互相之间都明白,一起完成让国的大事,所以孔子赞叹他是至德。这个真是“兄弟睦,孝在中” 最好的典范,我们能够让,才能够成就我们的至德;如果去争,讲老实话只会损自己的德。
  吴太伯与其弟仲雍的三孝和三“不孝”最能说明孝的真义。三孝:首先表现在,他们心知父亲的愿望,父亲又没办法说,因为这违反宗法。他们却主动选择放弃君位的继承。
其次,他们的方式也最有利于家族的稳定、和睦。他们选择的方式是逃,而不是口头上说。因为一旦公开说,就会牵扯到相关利益集团以及自己下一代的反对,甚至出现内乱。
再次,更加难得的是,他们两位兄长商量好了,不仅都愿意让位给老三季历,而且处理方式也能达成一致,真是太默契了。因为如果仅仅一位愿意让,另一位不愿意,还是没办法完成太王的心愿,也无法让季历及未来的文王昌继位的。
三“不孝”:根据东汉学者郑玄的考证,他们是在太王生病期间,托言采药而逃到荆蛮之地(也就是后来的吴国)。不仅如此,太王病故的时候,周派使者来找太伯和仲雍,他们仍然拒绝回来主持丧礼(一般是王位继承人主持先王丧礼)。丧礼结束后,使者又来请,他们为了让周断了念头,就文身断发,以显示不可能再去中原做君主了。两位兄长所做的三件“不孝”之孝(父病不侍,父丧不归,纹身断发),甚至受到孔子的赞扬——《论语》: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国学大家严复指出,道德有关于国性、国基,有了道德,“即使时运危险,风雨飘摇,亦将自拔于艰难困苦之中,蔚为强国。
所说的道德主要指忠孝节义等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今者幸此四端,久为吾国先民所倡导,流传久远,而为普通夫妇所与知。以建立民彝为最亟,诚宜视忠孝节义四者为中华民族之特性。而即以此为立国之精神,导扬渐渍,务使深入人心,常成习惯。”他把忠孝节义看作“中华民族之特性”、“立国之精神”,应该大力提倡。还具体阐释了忠孝节义。
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中,严复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的特色。
二. 谦让诚信是吴学内核,重点弘扬了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理念。
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信而不立,在二千多年前人们就有了这样的感悟,诚信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诚信就像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让沙漠开出美丽的花朵,诚信就像是暴风雨里的一个小木屋,为你遮避风雨,诚信就像是夜路旁的一盏路灯,为你照亮前进的路程,诚信在我们心中在我们身边。诚信是不可缺少的,是不能缺少的,让我们一起来做诚信人。诚信是十分重要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季札挂剑”为诚信树起了一座丰碑, 为社会立了做人的一杆标杆, 季札“ 重诚信、守承诺、践行说到做到”的行为传为千古美谈!季札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即便徐君已经死了,他仍然遵守承诺,把自己的剑送给他。
季札挂剑的故事,也许最能表达中国古人对于友情及诚信的理解。如今在徐州云龙山西坡杏花村内,徐君墓、挂剑台、石坊矗立,横额上镌刻着“季子挂剑台”五个大字。拾级而上,登临高台,在徐君墓冢旁筑有碑亭,铭刻着挂剑故事的原委。景墙两侧镶嵌着题刻:“挂剑酬心,践信泉台。”挂剑台作为诚信的象征,是一座友情与仁义的丰碑,表明了季札对情、对意、对诚实、对诚信的一种珍视。
二千多年来, 历朝历代为推崇诚信守诺精神代代传承。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奇斗艳,想要让君王接受自己的思想,其中商鞅就是用诚信让君王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商鞅很好的践行了季札的诚信精神。商鞅在城南边立起了一个柱子,承诺说若有人将它搬到城门,我便赏那人三金,很多百姓都不相信。但一位壮汉将柱子搬运到了城门,商鞅国便赏了他三金。此后人们都知道商鞅是个守诚信之人,君王也觉得商鞅的办法可行,最终,商鞅的诚信让君王采纳了他的思想。
季札挂剑, 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士人阶层雍容、高贵、高雅、从容的贵族精神气质。心存仁义礼智信,是贵族精神。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一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民族, 都必须把诚信作为每个公民的生命中的一盏启明灯, 点亮诚信这盏灯很重要,诚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诚信像是一个纽扣,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紧紧相扣,多一点真诚多一点温暖,不管是古是今是中是外,诚信是不可缺少的。论诚信,诚信不可缺少。
诚信精神要求我们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守住自己的本心,在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前提下待人以诚、取信于人。同时,诚信精神更要求我们在家国天下的情怀中具有深沉的责任担当。
建设诚信内涵诚信体系在当代尤其重要。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核心组成。诚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之为人应有的美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初源于对天地之道的敬畏和理解。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在古人眼中,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体现。人,因为具有道德品质之“诚”,方能表现出道德行为之“信”,从真诚的心灵自然流露出的言行,才能具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诚信精神所蕴含的始终如一、持之以恒、责任担当的价值理念,与民族精神的其他内容一起,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正在逐步构建起来。相关制度举措,对于弘扬诚信精神、培育信用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推动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谦让开拓、诚信守诺精神,在三千多年前,江南的吴人就已经树立了标杆,已经化为忠孝节义的内核。也就是说后来的忠孝节义思想是从吴学文化内涵中演绎出来的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我们対吴学文化进行反省,这亦是对吴学理念的深刻反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忠孝节义的含义,才能更完整的理解诠释吴学文化内涵,才能完全阐述好吴学文化精神内核,建设好吴学文化体系和理论体系。

论吴学文化传统道德观


2023.9.10日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0)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