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文化是长江流域历史发展脉络中诸多文明活动成果的总和,是江南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江南劳动人民的精神力量,蕴含着鲜活的时代价值。吴学文化是江南文明的母体,也是江南民族的根和魂。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吴学文化为江南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前行动力。当前,改革发展任务日益艰巨,更需要推进吴学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使吴学文化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笔者对吴学文化的形成根源、精神内涵、当代发展分别进行详细阐述,探讨弘扬吴学文化、加强吴学文化传承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吴学文化的软实力与影响力。
一、吴学文化的形成根源
三千多年前,太伯、仲雍奔吴,开启了吴学文化的发端。在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吴学文化也逐渐成为江南民族的象征性力量,引领着江南民族发展,展现出对江南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聚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其情感认同,而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不同时代的生存经验和精神力量,积累起深厚的吴学文化根基。就吴学文化的形成根源来看,主要由社会制度、地理地貌和围绕长江流域进行的农业水利生产等方面构成。
(一)社会制度的变迁
随着太伯、仲雍到达太湖地区,此时期,吴学文化就已经开始了创新式发展。最早没有传承“父传子,家天下”的模式,在文明发展中逐渐健全了礼仪制度,并在多个领域发展的支持下,在长江所流经的各个地域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文化,如吴学文化、巴蜀文化、滇文文化、岭南文化等,呈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并逐渐融于长江文化这一整体中。尤其是吴学文化,除了文化自身的创新,还伴随着吴国政权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地域特色文化逐渐融合,形成符合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变迁和文化认同。在这样的社会制度变迁与更迭中,吴学文化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特殊的地理地貌
吴学文化立足于长江太湖地区,是一种与长江流域地理位置相关的特殊地域性文化。从长江流向来看,由西向东依次经过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呈多级阶梯性地形。流经山地、高原、盆地(支流)、丘陵和平原等,在不同河段地势高低悬殊,在同一流域中不同位置的地貌和气候间均有着较大差异,处于长江流域的居民可利用所属地域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开展不同类型的生产实践活动。在与不同恶劣气候做斗争、改善当地环境使其更适合于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逐渐衍生了团结合作、艰苦奋斗、探索创新的精神,各种积极的精神相互融合,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长江文化,并随着时代发展与多种文化思想包容,呈现出多样化姿态。吴学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土壤里产生的。
(三)农业生产优势
农业自古以来就与国民生产经济有着巨大关联。长江流域有着多样化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可支持多种类型的农业生产,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
江南地区,除浙西浙东山地某些地区外,已无成片的天然植被。在唐代,浙西浙东山地森林茂密。平原地区(特别是江南平原东部与北部),许多地区尚未开垦,还是大片草荡,天然植被茂盛。
江南古代农业以水稻为主兼种小麦的种植相关的农作物产业特色,以及依托于此的文化表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起农林牧复合体系。此外,传统的水利工程、开凿大运河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一般认识,赋予长江文化更加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与时代相适应的价值。江南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水系。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这些城市无一不因运河而兴盛一时。吴学文化也因江南水乡浓厚的水文化而繁荣,水文化是吴学文化产生的基因。
二、吴学文化的精神内涵
吴学文化是由太湖流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创造,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步发展为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其内涵表现为“谦让开拓”“诚信守诺”“和谐包容”“创新嬗变”等丰富多彩的呈现在江南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太湖流域孕育了优秀传统吴学文化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河流文化多为社会文明的起源,在人类文化史上有着特定的符号象征意义。就江南而言,吴学文化和江南民族发展紧密相连。在长江流经的11个省(区)范围内,有上千条支流和溪川,这种自然界中水流的奔腾不息,容易激发先民对水事实践产生生存体悟,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达到更高的认识,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利用相连接。长江流域的特定环境,先后孕育了吴学文化、楚越文化、巴蜀文化、滇文文化、岭南文化、闽南文化、两湖文化等文化,构建起独特的物质人文现象,使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充满了长江文化特色。“吴语”“苏绣”等传统文化元典,都和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命的出现和成长都无法脱离水。而且,作为一条饱经忧患的河流,长江文化体现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特征,使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也积累起相应的生存经验,如太伯、仲雍治水的贡献,大大解决了当时劳动人民面临的水灾水利灌溉水上交通问题,让他们能充分利用河流资源发展生产,并促进各部族间的联盟和融合,巩固了江南社会稳定。所以,吴学文化的实力也随之增强。
(二)吴学文化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长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之一。其产生的诸多区域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吴学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的荡涤中,始终一脉相承,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力量,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凝聚力、同化力、融合力和延续力。漫长的岁月中,吴学文化逐步将其流域内各个民族的文化进行同化,将其纳入吴学文化中,成为江南一枝独秀的精神文化。同时,各种文化力量,在激烈的交锋中,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共识,展现了江南文化暨吴学文化兼容并蓄、采撷百家的特性,并因此而发展为集百家之长的综合性文化。再者,在江南民族图存并发展的数千年时光中,吴学文脉从未间断。吴学文化的强大延续力,影响着江南民族的价值、道德和审美取向,对中国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吴学文化撑起了江南文化脊梁
吴学文化为江南民族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尤其是太湖流域的谦让诚信精神,更是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的纽带,指引着江南民族逐渐走向繁荣昌盛,发源于此的文化有着鲜明的道德色彩。吴学文化撑起了江南文化脊梁,凝聚了江南民族精神和力量,为实现吴学梦而努力奋斗。
三、吴学文化的当代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发挥好吴学文化道德精神的作用,用新成果推动道德建设新发展。吴学文化应做到与时俱进,和当代文化及社会发展特点相适应,实现自身繁荣,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强化吴学文化的品牌效应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进吴学文化繁荣发展。在坚持文化自信方面,打造吴学文化品牌是非常重要的途径。首先,由吴学文化的组成来看,应总结江南人的特点,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遗产名片,打造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吴学文艺精品,突出文化的品牌优势。其次,需有效整合与吴学文化有关的各类资源,将原本仅存在于古籍上的文字都活用起来,积极打造长江所流经区域的文化品牌,形成丰富立体、层次分明的文化品牌,并使其声誉不断壮大。最后,应加大对吴学文化的研究力度,探索出对时代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加深人们对吴学文化的认识,并将吴学文化遗产、旅游和学术相统一,让文化的特色更鲜明,品牌更深入人心。
(二)大力培育生态文化
吴学文化在时代发展中,应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即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吴学文化伦理、审美和道德素养。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使长江流域的人们形成践行良好生态行为的习惯,以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打造长江流域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将这种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向全社会推行,形成文明的生活风尚。将生态文化素养作为一种终身教育来发展,认真研究长江流域生态文化的发展历史,总结人类和长江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经验,切实做到与长江共生、共发展。
(三)加快吴文化创新
吴学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并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在每个时代认识水平、社会制度的限制下,在传统的吴学文化中难免会有一部分陈旧内容,所以,应结合时代发展对其实施创造性转化,让文化在时代进步中重新焕发活力。首先,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尽可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文化的载体,使吴学文化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其中纳入时代元素,赋予吴学文化全新的生机。其次,应对吴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中的思想、精神、道德规范根据时代特点进行积极转化,发现其与当代民众在思想观点上的契合点,做到“以文化人”,使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应有作用。
(四)讲好吴学故事
吴学故事,就是江南故事,吴学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讲好吴学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作为吴姓儿女,应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从每一个人做起,将吴学文化的内涵、魅力展示出来,凸显吴学文化的精神风貌,让吴学文化变得生动,进一步扩大吴学文化的影响力。应确立讲好吴学故事的宣传观,发挥太湖流域无锡、苏州太伯庙、鸿山太伯陵、泊渎河文化遗址的无声故事功能,发动新闻工作者、教师群体讲故事的热情,创新讲故事的方法,将其转化为民众喜爱的方式,形成“人人会讲、人人爱听”的格局。将吴学故事以电影、歌曲、小说等方式呈现,让它变得更加立体;积极推进吴学故事的网络化表达,拓展吴学故事传播途径,开拓各类相关文化合作,让吴学故事为更多的人所知,在国际上也能形成较大影响力。
长江5000年文明史。文化慰为大观,青藏彩陶、巴蜀青铜、楚国漆器、景德镇瓷器……这些长江岸边的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现了生生不息的开放创新精神。
长江最显性的特点是开放。它对异质文化的包容性极强,中国文化最早传播到东亚,便是从长江流域起步的。南京六朝300余年,从建筑到文学再到佛教,悉数传至到邻邦,直至海上丝绸之路把这种文化交流推向了顶峰。长江是领先诸多世界先进文明,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力量。
长江从远古走来,在中华大地上经历了数千个春秋,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始终勇毅向前。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赋予吴学文化新的时代价值,让吴学文化的血脉永久延续。
2023.9.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