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浙江讯)4日下午我们一行驱车前往欧渠村探幽。浙江永嘉县金溪乡欧渠村现有1千多户,6千多人口。
欧渠村地处永嘉县西南部,瓯江支流西溪上游,当地人习惯称溪为渠,故名瓯渠。瓯渠村始建于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为吴氏聚居之地。
瓯渠村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吉林大学校长吴博达等著名人物就出生于这里,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相传,瓯渠村始祖吴金明幼年好学,文武兼修(其祖父原是北宋武节大夫吴唐臣),弱冠之后,因不满南宋朝廷腐败苟安,于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由仙居迁来,落户瓯渠龙井窟,自此过着耕读传家、习武自娱的隐逸生活。
先祖吴金明在世时,常告诫儿孙:“入世须文更须武,传家积德还积书。”此后,这句治家格言成了吴氏家训。清嘉庆元年(1796),吴天山为了鼓励后世子孙考取功名,在宗族四合院内修了读书楼。对于吴氏子孙而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绝对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瓯渠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处于深谷密林之中,从前道路多崎岖险峻,出于对前辈武学的继承,也出于健身自卫的需要,建村700多年来,习武之风从未间断。
从清乾隆年间武秀才吴锡瑶开始,曾连续出了三代武秀才。清道光年间,吴通辉在瓯渠创办“武术院”,成绩斐然,共培养出了武秀才5名、武举人3名、武进士1人。
瓯渠村内建有省级民间博物馆,馆址位于半山腰,共分“六楼一墓”,即古物楼、钱币楼、石头楼、武术楼、烈士楼、耕读楼以及烈士墓,分别展示历史人文、古硬币、世界硬纸币、古今字画、工艺美术、古婚嫁用品、灯的变迁史、织布全程、耕读传家、民俗集珍、古屋风貌、名人故居、武术、伤骨科、烈士等民俗文化。现有馆藏文物一千多件,多为村民捐献,其中不少是国家级、省级重要文物。古物楼、耕读楼两座古建筑尤其引人注目。
耕读楼,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农居四合院建筑。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1950平方米,有住房31间,厅堂五处。选址、设计、工艺都十分独特精致。楼上是塾馆,陈列着古代书桌椅、无情竹、四书五经等,充分展现封建社会的耕读遗风。
吴恩侯(1877-1950)字作梁,又名开惠,清代晚季武庠生。出生于武术、医术世家,幼年天资聪颖随父亲吴星石公(清同治癸酉武举人,供职兵部)学医习武,习武之外,勤读诗书,他的柳体正楷颇具功力。凡若技击、举重,远胜常人,拳、棒、弓、刀、剑、棍,样样俱优。在伤科方面吸各家之长,结合中药、草药,获得特殊疗效。对贫穷百姓,免费医治。在乡里排忧解难,威望众归。生平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修路、建桥,捐地造学校等等,被当地百姓尊称为“恩侯相”。时值国内军伐割据,混战不已,外患内忧,恩侯公同所有有识之士一样,图强救国,他与胡公冕先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联系,送子吴超征投考黄埔军校三期学习。晚年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龙跃司令的影响,宣传和平解放的道理。受恩侯公开明思想的影响,子孙辈中多位参加了温州地下党组织。
吴超征(1904—1933),又名下蒙,瓯渠村人,出生于武术世家。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1926年7月参加北伐,荣获“北伐功勋章”,由上尉晋升为少校营长,后调任十七军二师六旅十一团副团长。1933年4月,在长城古北口对日战役中壮烈殉国。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为吴超征烈士题词“精忠为国”,国民政府要员和高级将领孙科、宋子文、张治中、蔡廷锴、顾祝同、刘峙、黄杰等均亲笔题词并赠送悼念挽联,同时授予“为国捐躯”匾额,以昭忠烈。匾额及题词被其后人挂于吴超征烈士故居,以作纪念。
吴超征烈士故居和纪念碑是永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吴超征烈士故居是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近现代,欧渠村在政界、学界,历史上,特别是商界更是人才辈出,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村庄行走,仿佛是穿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优雅,历史古风笼罩在千年古村,吴韵武风滋润民间故宫。我们徜徉在欧渠溪边,夜色阑珊,偌大的村庄,宁静祥和。“武术之乡”的欧渠村浸润在千年古韵之中,一定会在“文昭武举”之中更加灿烂辉煌!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报道
2023.1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