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独特视觉下研究“吴学”体系与历史和现代价值

文/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清乾隆、嘉庆年间的京城,每户人家的书桌上都放着一本《红楼梦》。有说《红楼梦》到了“家弦户诵,妇竖皆知”的地步,有词描写:“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广泛被阅读、被接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红学”的诞生。
特别是1921年以胡适《红楼梦考证》为标志的“新红学”问世而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在比胡适早许多年前,就有人玩起“红学”的名词了。这里说“玩”,是因为“红学”一词产生,确实带有玩笑、幽默的味道。
早见于记录,一是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
另一是均耀的《慈竹居零墨》的记录:华亭朱子美曰:“吾之经学,系少三曲者。”又曰:“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
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清代学者运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五四运动前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引进西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自此正式步入学术之林,被称为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一本《红楼梦》从不经意戏说到100多年前正式成为一门红学,是历史的偶然沉浸在历史的必然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于2012年在无锡梅里提出“吴学”这一重大概念,在现代,吴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吴文化博大精深,呈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是有着6000年先吴文化为基础,有3000多年后吴文化为底蕴,横跨多门学科、天文地理人文等综合性文化体系的精髓,是吴文化的结晶,是南方太湖流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统一体。
一. 吴学之源——马家浜文化
7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
马家浜文化的出现代表着江南地区人类历史的正式启幕,因此,马家浜文化被称为“江南文化之源”,亦成为“吴学”之源。
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并且在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
在吴县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纤维织造的纬线起花罗纹编织物,远比普通平纹麻布进步。发现多处房屋残迹。当时已有榫卯结构的木柱,在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泥为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盖屋顶;居住面经过夯实,内拌有砂石和螺壳;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多红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 (或称 炉箅)是该文化独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随葬品不甚丰富也不很悬殊。在常州圩墩和吴县草鞋山发现用陶器覆盖人头骨或把人头骨置于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还发现几座死者年龄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属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马家浜文化的后继者是崧泽文化。
1957年发掘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遗址,邱城的东、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故称邱城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分上、中、下3个文化层。
马家浜文化下层,距今约6000多年。此层为较大的建筑遗迹。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以背面弧突的锛和斜背舌表刃的穿孔斧最具特征。还有较多的镞凿、碓、针等骨质工具。生活器皿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器形有腰沿釜、釜形鼎、喇叭形圈足豆和腹部有一对牛鼻式器耳的陶罐等,还有牛、鹿、猪、鱼类等动物遗骸。中层,距今约5000多年,属松泽文化。石器以扁平穿孔万斧和长条形石镑为主。生活器皿多为黑陶,包括鼎、豆、(上禾下皿)、罐、杯、解、筒形器等,形状规整,有些施有圆形和三角形的镂孔图案。上层,即城墙部分,1957年发现夯土中伴有印纹陶、原始青瓷、红陶、黑陶和石器、铜镞、玉王夫、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纹陶和原始陶。邱城山东南文化堆积的上层,出土有夹砂绳纹陶鼎、三角形斜把石破土器、弧背有段石锛等遗物。2、稍晚后发现,面积仅一半的嘉兴马家浜遗址1959年初春,嘉兴南湖乡天带桥马家浜地方在沤肥挖坑中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
马家浜文化,发现有与邱城下层同类的遗物并有房基、墓葬等遗迹。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西南7.5公里,面积约1万5千平方米,发掘区在遗址的中部,共布探方5个,计213平方米。表土层下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上层以灰黑色黏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厚达12—80厘米,包含物有兽骨、石锛、礰石、骨镞和各种质地的陶片,还有建筑遗迹;下层为含有大量腐烂的兽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厚达15—75厘米,包含的兽骨比上一层更多,还有骨管、骨锥、骨针、骨镞以及石斧、礰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层交接处的淤泥中发现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随葬品,生产工具置于腰部,装饰品置于头部,陶器位置不一。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纺轮1件、玉珠2件。还发现长方形房屋遗迹,南北7米,东西3米,门朝东,周边一圈柱洞,尚有残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垫放木板。室内是经过加工的黄绿色土面,还有带树枝和芦苇痕迹的红烧土块堆积的墙壁残迹。在下文化层中还发现了碳化圆角菱,与南湖菱相仿。从出土的器物和遗迹看,生产工具中磨制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锛;生活用具中的夹砂红陶素面腰沿釜、牛鼻式双耳罐、带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马家浜遗址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 并记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要闻录》
穿越历史上古江南,由于文化不断嬗变,江南文化之源嬗变成文化之胆,因此,亦成为吴学之源,早期的吴学文化雏形由此诞生。
二. 吴学之光——草鞋山文化
草鞋山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唯亭镇东北2千米处,离阳澄湖650米。经过钻探查明,遗址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70米,面积约为44000平方米。
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考古专家把它分为10个文化地层。由于遗址跨越多个年代的文化层次,因此,出土遗迹、遗物丰富,被业内专家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遗址中发现木构建筑遗迹,精美的琮、璧、串饰等玉器,陶鼎、罐、壶等陶器,石刀、钺、斧等石器,还有炭化粳籼稻谷、农用器具等,反映出太湖流域先进的生产生活水平。此外,在马家浜文化层中发现3块纺织品,经鉴定是以野生葛为原料、纬线起花的罗纹织品。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在纺织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2013年5月3日,草鞋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6500年时光之门,探寻远古江南。早在6500多年前,草鞋山的先民们依水而生、灌溉稻作,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明。为长江下游东太湖平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草鞋山遗址面积有规划总面积40.2万平方米,其中保护范围19.9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20.3万平方米。
“在夷陵山的西北,仅隔一条小路,又有一个土墩,相传为草鞋山……草鞋山面积较大,约10000平方米,北半边稍高,南边低平,最高处约15米。顶上是明、清和近代墓的集中地,有许多砖券已露出地表。北面和东、西面都有断崖……夷陵山之高也是后来堆成的,山下的文化层可能未动过。”这段记载描述了遗址当年的保存状况。
草鞋山遗址经过7次大的发掘,首次考古发掘就发现了从良渚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马家浜文化三个叠压的地层;后挖掘发现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遗迹,是稻作文化起源的最直接例证。此后的挖掘几次草鞋山遗址共发现新石器时期墓葬239座、水稻田遗迹115块及多处房址,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考古学家据此判断,草鞋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
四个“最”是考古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草鞋山遗址对研究文明起源有怎样的意义?王巍认为:“作为江南史前文化的中心聚落,草鞋山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完整的‘地书’,为研究太湖地区、长江下游的古代文化提供了典型地层与文化遗物,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
草鞋山遗址的发掘,种下了探索长三角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第一粒种子。具体体现在四个
第一个“最”:最完整的文化序列
据孙明利介绍,遗址有着丰富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分为10个文化层级、五种文化类型,而且各个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非常明晰,文化的连续性实属罕见。其先后次序是:第十、九、八层属于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第七、六、五层属于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第四、三、二层属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最上面一层属于春秋时期吴越文化,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太湖流域早期国家繁荣阶段的全部编年,蕴藏着先民生活和劳作的丰富信息。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展序列,就是通过草鞋山遗址的这次考古发掘确立的。这样的文化叠压与发展关系,为我们研究太湖地区史前文化地层堆积与文化发展关系,提供了一杆标尺,被考古界誉为江南史前文化的‘三叠层’、‘江南史前文化标尺’。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可资研究的完整的物质文明标本。可以说草鞋山遗址的这次发掘,是良渚文化在学术上的突破,推动了长江下游区域早期文化,尤其是良渚文化研究的深入。”孙明利说。
第二个“最”:中华第一玉琮
据程义介绍,1973年,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M198墓,首次出土了大型玉琮、玉璧等随葬玉器。出土的玉琮,外方内圆,刻有兽面纹饰,是首次在中国史前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并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
玉琮有长有短,短则一节,长的可达到15节。几乎每一个琮,身上都雕刻有兽面纹。程义表示,草鞋山遗址这个玉琮不是最大的,也不是级数最多的,之所以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第一是因为打破了考古界对玉琮年代的原有普遍认知,证明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重要遗物;第二是使人们认识到,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社会分化已经比较严重了。 正是由于M198和玉琮的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对于玉琮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在玉文化中的地位的重视和关注,大大激发了长三角其他区域开始关注良渚时期墓葬的发掘和社会形态的研究。
第三个“最”: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
王霞告诉,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目前已发现了115块水稻田遗迹和众多炭化粳籼稻谷,其稻田遗迹是中国首次发现最早有人工灌溉系统的水稻田遗迹,为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是中国水田考古与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所以草鞋山遗址还被称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
第四个“最”:最早的葛纺织品实物
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的第十层,发现了3块炭化纺织物残片,这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葛纺织品实物,花纹为山形斜纹和菱形斜纹。
“可以说,草鞋山遗址是中国稻作文化、居住文化、织造文化、玉文化、墓葬文化等一系列远古文化的发源地,对江南文化的审美观念、审美工艺、审美思想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江南文化’的源头。”王霞说。
草鞋山遗址承载了吴地6500多年前灿烂文明,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其所蕴含的文化之美。此时的吴学已初见端倪!
透过“时空之门”看过去,再现吴学文化风貌,揭秘江南文化的与吴学文化源头与脉络。
‘ 知稻六千年,寻迹草鞋山’、加强吴学研究活动,共享江南文化盛宴;我们用当代的语言讲述吴学故事,全力打响具有江南特色、时代特征、地域风格的吴学文化品牌。
三. 吴学之本——太伯、仲雍肇吴
三千多年前,太伯、仲雍奔吴,开启了吴学文化的发端。在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吴学文化也逐渐成为江南民族的象征性力量,引领着江南民族发展,展现出对江南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聚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其情感认同,而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不同时代的生存经验和精神力量,积累起深厚的吴学文化根基。就吴学文化的形成根源来看,主要由社会制度、地理地貌和围绕长江流域进行的农业水利生产等方面构成。
吴学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江南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江南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吴学的传统文化,依据江南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时期吴越文化,其实还内涵殷商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到吴国建立,之后绵延发展。吴学文化有包含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吴语、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其中,吴学思想对中国江南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吴学”一词最早由章太炎提出,主要是关于清代乾嘉时期以苏州吴县的惠栋研究的学术吴学的学术特色,章太炎曾经以“好博而尊闻”来形容吴派吴学, 在学界影响很大,是名噪于时的近代新吴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尤其是“文化热”的出现,吴学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吴学文化早熟说是我认知吴学文化的钥匙和立论之本。在我看来:吴学文化早熟不仅是我江南民族历史特征, 且为探究江南文明与吴学文化一切问题的总问题,是“洞见利病得失之所在”。 提出:“吴学文化早熟”说,实际上它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的“文化三要点”中的逻辑推论。我认为吴学文化是江南人类生活的样法, 只有我们了解老吴学,建设新吴学,我们才能了解江南历史文明,才会更好的了解吴学文化。扛起新吴学文化的大旗,立志将吴学文化理想付诸实践,以期寻得诠释吴学文化的正路。当下最迫切的问题是东西文化的冲突呈现出西方文化泛滥成灾的状态,使得国人在面对西方文化理念冲击之余,无法真切地审视中国文化。然而解构建设和谐社会问题必然需要对自我文化的全面认知,几千余年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对吴学文化的深入思考,更待我们奋起努力。
大约一万年前后,人类在“全新世”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考古学称之为新石器时代。作为文明概念的“全新世”,进入8000年前至4500年前之间,江南在此时代之前,早已有人类活动的轨迹。
6000年前,江南草鞋山人就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烧制陶器、灌溉稻作、人工养殖、土木建筑、罗纹纺织……尤其是他们先于良渚文化。
太湖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史前文化的主流区域,而且还是形成文化中国的重要源头之一,这里孕育了史前文明的草鞋山人,他们是一批人类意识觉醒了的人。
展现太湖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明系列的历史编年,尤为可贵的是,它们清晰地呈现了新石器时代江南地区最重要的三个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文明传承关系,保存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性,被考古界誉为,江南史前文化的“三叠层”。
江南史前文明与不同历史文明孕育了灿烂的吴学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在江南历史各个时期。
长江从远古走来,在中华大地上经历了数千个春秋,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始终勇毅向前。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赋予吴学文化新的时代价值,让吴学文化的血脉永久延续。

从跨文化独特视觉下研究“吴学”体系与历史和现代价值


2023.12.8日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3)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