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我在现代吴学文化中这样评述季子:无论思想启蒙或文化革新,季子都可谓穿越历史时空第一人。在思想启蒙方面,谦让诚信精神、礼、乐、仪、音乐评论、祭祀方面,无不带有季子印记。在音乐评论方面,开中国音乐评论之先河,皆为树立音乐评论新范式之楷模;其他论历史,疑古史,考音韵,议哲学,彰史学,谈国运,虽献有篇章存世,但季子精神和贡献,泽被学林,彪炳历史。不过,论季子成就最精深的方面,当数礼仪及音乐评论,特别是谦让诚信精神、挂剑品德、祭祀文化的研究延伸与深化。其中,开创性为‘吴学’系统性的立论,几千年来的吴学史皆在其笼罩之下;我们研究吴学要秉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精神,考证季子对于吴学文化的方法,由此领会季子对吴学文化的巨大的影响力。以此对吴学理论来加以‘概念化’
近年来,由于有许多机构研究吴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吴学必定会在中国成为显学。但最重要是研究吴学要辨析绵密,知文论化,尤以文化思想上的识力取胜。略识吴学文化的精神风貌和独特影响。吴学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季子是吴学文化继往开来的启蒙大师。在我国历史的文化思想界里,可以说是初无二人。
季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子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季子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子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子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春秋》载,季子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他贤明博学,多次推让王位。曾北游齐、郑、晋等国,并观乐于鲁,论盛衰大势,颇中时要,以有远见而著称。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扎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季子才学广博又深得民心,季札出使鲁国,鲁国人为他表演周王室的乐舞。 在季子的时代,虽有民间小调、自娱自乐的歌舞,却是登不了大雅之堂——宗庙和朝廷。平民百姓既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更没有“懂得音乐的耳朵”、“懂得舞蹈的眼睛”去接受、欣赏。 受那些大乐大舞。他们是边缘上的人,永远无缘进入到、参与到达官贵人们的乐歌和乐舞之中去。也只有达官贵人君子公卿们才会像季子那样把音乐舞蹈看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了不起的大事,才会那么一本正经、恭敬严肃地加以对待。 其实这也不奇怪。在他们的心目中,音乐舞蹈是礼丁的一部分,是政治上的等级统治的辅助工具,作用就是维护等级制度和政治统治,如同奴仆必须为主子效力、服务一样,因而作歌现舞、只在宗庙和朝廷这两种场所中进行。老百姓即使削尖了脑袋,也不可能进得去。
季子的贡献在于在历史的长空中,他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曾与被历史广泛传诵:他仁义,宁可耕种也要“三让其国”;他诚信,心里应允也要兑现诺言;他博学多知,欣赏传统舞乐能够照见历史;他见微知著,观察现实细节可以预测未来;
一个绕不开的神秘人物,身处吴越荒蛮之地,却博学多才、崇德尚礼;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却对周乐见解独到;见多识广、远见卓识,从现实细节中预言政治走向。
他就是季子。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证明了另有“神奇”存在,而穿越剧又让人脑洞大开,莫非季子是从另一时空穿越而来?
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史记·吴世家》“始通于中国”,意思是与中原地区交流来往。
吴国从太伯之后就没有主动跟中原地区接触?难道说因为楚国巫臣到来,吴国才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巨大魅力?而在《吴世家》中,巫臣离楚奔晋的原因没有透露——“盗夏姬”(指与夏姬偷奸)。
既然吴国没有“礼乐”文化,那么季子又是跟谁学习的?既知礼又懂乐,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所以说穿越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那么,季子的梦想是什么呢?
把王位视若敝屣,季札这另类的举动被视为道德高尚。他却喜欢闲云野鹤,周游各国,莫非季子趁机寻找穿越的返回之地?
观乐,“审乐以知政”
吴王余祭四年,鲁襄公二十九年,这一年就是公元前544年,同时在位的周景王元年,齐景公四年,郑简公二十二年,卫献公后三年,晋平公十四年,季札开启了“国际”之旅,徐国、鲁国、齐国、晋国、卫国、郑国都流传着他的故事。
季子访问鲁国,请求观赏周天子的音乐。“乐”是古代六艺(周代人要学习的六种技能,即射、礼、书、乐、御、数。)之一,在《说文解字》中“乐,五声八音总名”。乐并非单纯的艺术,古人还把它上升到精神修养层面,甚至于治国安邦的政治层面。
惟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史记·乐书》
对于《卫风》,季子说“哀愁而不窘迫,美好又深厚,卫康公、武公的德行就是如此,这是恐怕就是卫风吧”;对于《王风》,他说“忧虑而不恐惧,恐怕是周室东迁后的音乐吧”;对于《齐风》,他说“美好而宏大,这是大国的音乐,大气磅礴犹如东海波涛,这是姜太公的国家吧。齐国未来不可限量。”
《史记》中,鲁国所演奏的音乐,季子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当然还有更多不一一罗列了。司马迁老先生低着头,用老花眼摸索着竹简,也不吝刀笔刻划着详细记录。这些独到的“见解”,既展现了季子“知乐”的君子之风,又展示出吴国的文明程度。
季子作为从蛮荒的吴国来出使,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周乐仅在鲁国硕果仅存,那么季札是如何“知乐”的?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季子从另一时空穿越而来。
政治预言,屡屡应验。在鲁国欣赏《秦》时,季子评论说:“这就叫做‘夏声’。既发夏声就是宏大,宏达到极点了,大概就是周朝旧地的音乐吧?”(原文:“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有人将此理解为预示着秦将统一天下,仁者见仁罢了。其实,在后续的行程中季札的预言一步步更加神奇了。
劝晏婴交权避难,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之政将有所归,为得所归,难未息也。”——《史记·吴世家》
离开了鲁国,来到了齐国。季子劝说晏婴(平仲)说:“你快些交出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可以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主了,易主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
所以,晏婴通过陈桓子(田无宇)交出了自己的封邑与官职,在栾、高二氏相攻杀的祸难中得以幸免。
齐景公三年十月,庆封被田、鲍、高、栾氏四家攻击,庆封出奔到投吴。而栾、高二氏相攻杀发生在齐景公四年(也是吴王余祭四年),无论是《齐世家》还是《田完世家》都没有明确,只是在《吴世家》中提及。
如果说这个预言是得益于庆封出卖的情报,似乎也合情合理。那么,再继续往下看。
劝子产以礼治国。(郑简公)二十二年,吴使延陵季子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者侈,难将至,政将及子。子为政,必以礼;不然,郑将败。”子产厚遇季子。——《史记·郑世家》
离开了齐国,出使到郑国。季子见到子产,一见如故,倾心交谈。季子对子产说:“郑国掌权人荒淫无度,大难将来临,政权必定会落到你手中。你执政要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就会衰败了!”
果真如同季子预言,第二年郑国发生了内乱,诸公子争宠相互攻杀,还差一点杀了子产。幸亏有人站出来劝说,勿杀子产,他是郑国的保护神,杀掉他郑国也会亡。
诸公子内乱平息之后,子产为相,郑国局势大有改观,一年比一年好。在《循吏列传》中有详细记载,此前文章已经分析过。
离开郑国后,经过卫国。跟蘧、史狗、史鳅(qiū)、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一起座谈,非常欣赏地说:“卫国君子很多,所以这个国家不会有患难。”
按说对卫国预测到这基本完成任务了,如果是小说描写。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因此搁笔,而是继续补充了一个内容,就是孙林父演奏音乐。
过宿,孙林父为击磬,曰:“不乐,音大悲,使卫乱乃此矣。”——《史记·卫世家》
路过宿邑(今山东东平),孙林父击磬,季子听后评论道:“不高兴,乐音很悲伤,使卫国动乱的就是这里呀!”
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衅(玩乐)乎?夫子之以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史记·吴世家》
经过宿邑,孙林父接待了季子。宴会上听到鼓钟作乐之声,说:“奇怪!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够,还可以玩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巢于帷幕之上那样危险。而且国君尚在棺中停殡未葬,难到可以作乐吗?”
卫献公后三年就是公元前544,为什么说“卫献公后”呢?卫献公十八年,孙林父(又称孙文子)将屡次无礼的卫献公赶出了卫国。孙林父和宁惠子共同立卫定公(卫献公他爹)弟秋为卫国国君,这就是卫殇公。卫殇公秋即位后,把宿封给孙文子林父。
公元前546年,晋平公帮助擒拿了卫殇公与宁惠子,卫献公重返卫国。卫献公在外流浪了十二年。
由此来看,孙林父乐音悲伤事出有因,悲的是在宿邑代罪思过,还是怕卫献公秋后算账?“是年,献公卒”,季札劝告孙林父国丧期间不可以玩乐,又或者孙林父还未获知卫献公死去的消息。
季子过宿邑的两段记录不相同,该怎么理解呢?又或者司马迁还想告诉我们什么秘密呢?
预言韩赵魏三家分晋。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史记·吴世家》
季子到晋国,看到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感慨地说道:“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当然,也可能是心里话没有明确。
不过,离开晋国前,却谆谆告诫叔向说:“小伙子,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侈腐化而良臣干将又多,大夫们很富有,政权必定会落到韩、赵、魏三家。你为人耿直,一定要考虑如何免于祸患。”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杀智伯分其地;公元前376年,三家灭晋。距离季子预测一百多年,而且最终晋国果真落入韩赵魏三家。
对百年之后的趋势能够作出如此清晰的判断,除了神奇之外,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如果说季子是从另一个时代穿越而来,说服力还有那么一点点。
博古通今,预测未来,知识渊博,道德高尚……如此季子堪称千古完人。然而,如此之人究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至今,看完《史记》依然很难相信季子是当时之人。
其一,季子屡次三番“让国”,因为他还在寻找返回未来的途径,所以不甘心留在吴国。
其二,欣赏音乐照见历史、预测未来,说明他此前接触过这些音乐,而且熟悉相关的创作背景,不然无法解释。更何况,当时诸侯国中只有鲁国才能保存如此齐全的周乐。
其三,在郑、齐、卫、晋对未来的精准预测,并非依靠周易八卦推演,最合理的解释 就是季子从未来穿越,而且时间确定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季子是“文圣”孔子的老师,也是孔子最为仰慕的人。他比孔子名气大,尽管后者有“南季札,北孔丘”之说,季子风光一时无两。
季子品德高尚,具有远见卓识,论季子的贡献和文化成就,季子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季子的道德贡献称为“贤”,为天下所望,从文化学角度看,季子是一位对华夏发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巨大之人。
季子是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楷模,他一生的许多故事,被颂为美德流传下来,如:“三让王位”被誉为“至德”,“挂剑于坟松”被誉为“中国诚信第一人”,人们称他为“吴地最重要的始祖之一”苏州沧浪亭“五百贤季子被列为第一。“中华优秀传统圣贤文化的最典型人物之一”。季子是思想家,他首次让国之“理”,他“洁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自处。宝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的话,体现了礼法相济、为政尚俭等思想理论和安民为先的政治理想,思想与哲理共显。
季子博学践问,他“请观于周乐”的言行使他获得了“政论家”和“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鼻祖”等称号。季子的一些事迹还被作为成语流传,如“枣树挂钱”“拾金不昧”等,一直在民间传颂不衰。
最新破译的《上博楚简·弟子问》一、二号简:子曰“延陵季子,其天民也。”孔子赞美季子: 文章从文化学角度论述了季子文化的独特性和进行季子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季子富于才学、修养,其美学观点对儒家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季札品德高尚,远见卓识。三次让国,广交贤士。周游列国,提倡礼乐,宣扬儒家思想,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可以说,季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特别是祭祀史)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这种开新纪元的成就主要来自他所提倡的方法、观点和态度。这就是吴学文化所阐述的‘典范’的榜样!
2023.12.13日
季子吴学文化风范千年述论
•
学习探索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赞 (0)
江南明珠 福地之圣——世上湖山天下常熟
上一篇
2023年12月13日 下午2:08
学习吴学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下一篇
2023年12月14日 上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