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吴学的发展方向的思考

文/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是江南传统文化瑰宝,其意境很美,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类以精神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吴学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其纯净、辽阔的意境,极致的德性,弥补了信息泛滥、节奏紧迫的现代生活带给我们的拥挤感、浮躁感….那谦让诚信精神,荡涤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像吴歌、吴语、苏州园林、评弹、昆曲、丝绸、闻名遐迩的香山帮建筑,等等,吴学的精神世界、文化教养、社会观念、宙美品格,全由吴学魅力阐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江南人。
千年吴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吴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吴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吴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吴学,可明道德、鉴正义、知是非得失、识文化底蕴,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
因此,筑牢吴学文化体系尤为重要,筑圆吴学学科理论体系极其重要。
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吴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以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从主脉问题切入,重新认识吴学历史,探索研究吴学主干体系框架。厘清吴学渊源的疑云,推动吴学体系的完整性,加强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文物考察资料收集、进一步加强文献的整理,深化学术研究。将在谱牒学、姓氏学、历史学、民俗学、哲学、文化学、吴学等领域,形成全国有影响的体系。合力推动吴学在体系上的传承和创新,对未来构建“吴学”学科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推动吴学蓬勃发展,更深层次发掘泰伯至德精神的文化基因;主动担当研究吴学要求,深入挖掘吴学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吴学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光彩。但是,历史走到今天,是个重要的节点,我们更应该要踏踏实实的做实事、做点小事。所谓小事就是大事。为脚踏实事的做点有价值、有意义、有留给子孙后代有传承的事,切切实实从我做起。惟有文化不朽!
这才是我们做吴学文化理论体系研究的底气,亦是我们的初衷!
鼎吴学高地 立文化之魂,肇吴学之基 筑文化体系,匠心吴学体系,筑吴学根基。
吴学要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对构建至德精神,构建谦让诚信精神社会的作用,进行高端探讨、文明对话、交流互鉴,使吴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为江南文明的再度崛起,为重塑诚信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谦让诚信是吴学的灵魂和根脉,孕育着江南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维系江南民族的精神纽带。江南人特别是吴姓人是吴学文化的传承者,应该共同担当起弘扬吴学文化的责任!
吴学必须在构建道德文化高地,引领至德精神正确方向发展,这是吴学的主题与核心内涵。应体现出吴学文化内涵的社会性,即以谦让精神历史与江南社会为文化背景,以解决社会道德精神问题为目标。
吴学将“传承·创新·互鉴”作为永久主题,将“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至德精神”作为主题。力争打造成为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文化。
吴学必须在将历史文化传承与至德精神发展、传承历史文脉与增强文化自信融合发展、擦亮泰伯、仲雍精神文化金名片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吴学主题内涵。
吴学要以江南文化研究与至德精神传承保护为主线,探讨至德精神研究的新发现、新进展,以及江南古文明古人文、吴学文化主题等有关内容进行研究。要起草《吴学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要全面梳理吴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涵、重要数据、措施、事件、趋势特征,客观反映吴学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并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吴学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形成吴学文化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吴学将继续推进传统文化的回归,广泛汇聚江南社会各界的资源和智慧,共同推动吴学至德精神文化的整理研究和挖掘阐释,使至德精神中蕴含的历史智慧能够更好地服务当代社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吴学文化传播叙事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把吴学打造成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名片,成为服务新时代江南发展的重要平台。
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话语表达方式需要有新思路,而这会直接促进吴学效果的提升。
第一,要重视改进吴学的话语表达体系。实践证明,话语表达直接影响大家对吴学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影响吴学质量的实际效果。吴学研究进行以来,一些文章的话语中存在空话、套话和大话等,例如,一套看似对仗工整的排比句,却言之无物,充满着空洞说教,留给人们刻板、乏味的印象。
第二,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深刻的文化理念、深邃的理论智慧,通过简约朴素的语言表达更易为大家接受。吴学的话语表达应当充分考虑大家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讲大家听得懂的道理。而表达问题又是与学风和文风紧密相连的。简练的语言看似简单,其实与一个人的思维方法、个人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改变文风,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拓宽视野、加强学习、提升修养,提倡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始终把尊重实践作为创新话语表达的源头活水,把深入实际作为创新话语表达的重要途径,把服务吴学作为创新话语表达的机会。
第三,要学会用大家的语言做好吴学建设。文章要贴近吴学的主题,贴近文化,用文化的语言讲历史的故事。从心理学的规律来看,当大家感觉与某种话语出现隔膜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读文章的心理障碍,降低读文章的热情,其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吴学思想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不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必须随着吴学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我个人认为,分别从精神性与文化史的构建与相关概念的再审视、再研究的基本观念等问题进行吴学的阐述。如何参与吴学文化的建构,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话题。吴学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特性,吴学文化叙述应重视历史的特性。应立足于吴学现代文化的空间结构,把话语体系作为研究的路径、方法和认知,阐发“文化”的丛聚、融合、嬗变、拓展等多重特性和交互关系,发掘其在现代社会吴学文化研究中的理论价值,重绘吴学现代文化的空间地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研究吴学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服务江南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好吴学体系,旨在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和推广至德精神,也将以此为契机,在持续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的基础上,坚持以文塑德,以德彰文,推动吴学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吴学打造成交流传播的文化高地。
力争把吴学打造成为至德精神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吴学文化建设经验的重要交流平台、吴学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讲好吴家故事的重要传播平台。
  吴学文化交流要立足大视野推动交流合作,坚定文化自信聚焦成果展示,着眼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凸显文化赋能及交往的重要作用,打造讲好吴家故事、传播吴学文化声音的重要渠道。
吴学要以物质文化将以江南祖地无锡凤凰墩、蛮巷、荆村、泰伯陵、泰伯庙、伯渎河、吴国遗址等江南各地吴文化古建筑、古代古村落和现存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主要依托,从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史学、服饰史学、艺术史学等不从角度,开展古代物质文化历史研究,促进古代物质文化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古代吴学文化的活化利用。
无锡、常熟拥有丰厚的文化土壤、深沉的历史脉动、活跃的文化生活、蓬勃的时代活力,在这个创造空间和吴学文化盛大舞台,在这伟大的新时代,必定能造就新时代的文化盛宴,铸就新时代的文化高峰。
吴学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吴学文化是一门哲学的存在。是一门关于存在、知识、价值及其关系的学问,它探究江南人类关注的最深层次问题。
吴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它以文化活动的形式表现出精神的丰富多彩。
我们把吴学文化定义为江南人所共同拥有的、为生存而设计构造的一种价值观和准则的体系。
吴学文化谦让精神和文化礼仪与标志是最能体现江南文化的形态,是吴学文化深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吴学是最完整最美好最深层次的阐述江南文化的精神的理论的内涵。
吴学文化的民族性
吴学文化本质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江南文明体系被称为“江南文化圈”,是江南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 历史上,吴学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南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 吴学文化海纳百川的文化秉性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南方特色的文化圈。
吴学文化的谦让精神,特别是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江南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吴学文化的精髓。吴学文化的“谦让”与“礼”不仅贯穿与融合了江南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江南社会,是中华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是中华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吴学文化的先进性
吴学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它鲜明的时代特色。江南沃土,为吴学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吴学文化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内涵,对吴学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使吴学文化发展具有了广阔空间,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时代。
吴学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它鲜明的江南民族特色。吴学文化是江南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马家浜文化、谦让诚信精神、《史记》《孙子兵法》……这些标注着江南民族繁衍生息印记的文化瑰宝,几千年来不因世事更替而褪色。在实现中国梦之际,吴学文化再振雄风。传统的吴学文化精华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成长为当今社会一株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江南之魂,文以化之;江南之神,文以铸之”。从中国崛起这个新起点上出发,推动“吴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仍是我们乃至宗亲们一项浩大的历史任务; 沿着谦让诚信道路奋勇前进,吴学文化必将展现出更多文化特色、文化风格、文化气派。
吴学话语建构对吴学文化话语的影响深远,我认为从对吴学理解话语意愿是什么,话语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开展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强调吴学文化自信与健康的心态的重要作用。将精神、文化、历史多个领域打通,提出“精”“文”“史”的多维关系的范畴认知。
个人追求融合文化
吴学以道德情精神和理论学术研究破除文化壁垒,力图实现个人追求和文化大融合的愿景。
将个人追求的进阶状态与文化融合,对吴学研究的重要性,随着吴学研究的不断开展其重要性将不断彰显其价值力量。要以个人人生享受文化氛围。不断读书、不断发现、不断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拓展新的领域、补充新的文化资料、调整新的观点。一是重视语境与真实还原;二是创新文化理论;三是重视文献的基础意义;四是培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感情;五是要做灵性的学术;六是建构吴学叙事方式与伦理价值传播。
对于吴学建构主要有二种方式,一种是文化建构的媒介方式,一种是社会建构的叙事方式。提出吴学研究要从社会建构到意义建构,核心在于回答“谦让何以为谦让”以及“吴学文化何以是这样的文化”的问题。
吴学研究必须着重提出新理念、新课程、新研究、新实践、新机制等围绕着设计吴学文化理论发展的五大新探索。研究吴学体系现状、提出吴学的建设意义、建设吴学创新文化与个人追求新境界的深度融合。提岀吴学语言学应用范畴。从微观视角折射出吴学的发展路径和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的演进。如何对吴学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讨论,以文化底蕴呈现创造一种直观、动态、互动的文化平台,介入个人理想追求和个人文化信仰与谦让精神重塑,呈现吴学社会话语权。
当下我个人认为,我们是否可以为吴学新文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范式,从当下性的角度探讨吴学文化之用,深入解读吴学文化的新视角。吴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去“做”文化内核,而不仅仅只是阐释和描述。
吴学要提倡百家争鸣的现实,并从理论文化层面概述历史语境中文化理论与精神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吴学要建构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大文化”理论,除了关注传统意义的文化,还要个人理想追求与历史、哲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对话,作为吴学人文素养的理论基地与资源。
针对吴学设计方法对未来的启发深远。开展的一系列设计思考和设计实践。站位文化战略的层面,对传统文化形式通过吴学研究方式进行不断的激活。吴学要对个人文化追求、个人价值追求、个人理想追求融合好一个平台,展示吴学研究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不断的完善吴学文化丰富与内涵。
作为这种传统载体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意义和挑战。围绕何处是江南,江南是什么的江南,何处是吴学文化发祥地,吴学文化是什么文化,何以谓吴学,吴学是什么?从地域江南、文化江南、精神江南三个层面进行逐一阐述,这是吴学的宗旨;并指出文化江南的四个维度由山、水、诗、书组成。
用文化播撒吴学的火种。“吴学”是江南历史之源。建立在对吴学理解之上,是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的结晶。
“立起来”是吴学目前的主要课题。也是我们面临重要抉择。
展示吴学文化的自信,提练吴学文化的精华,拓展吴学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凝聚吴学文化的结晶,形成吴学文化理论科学体系,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开山劈力,努力攻关,把吴学凝聚成好文化平台,把吴学文化研究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一种模式,铸成吴学特色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品牌。
吴学应集中表现出聚焦的文化身份意识、打破文化边界的融合趋势以及清晰敏锐的问题视野,以比较高水平的研究比较精准地实践吴学新文化范式中的江南性、融合性与多样性。吴学研究要很好地体现出文化自信的态度,以及起而行之的未来潜力。
应该一起“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乘势而上,起而行之”,以新文化建设大潮作为时代机遇,勇担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共同创造吴学文化的新辉煌,彰显吴学文化自信,乘势起而行之!
共觅吴境学意,探寻熠熠闪动的吴学魅力,绽放谦让诚信精神闪耀风姿,精湛吴学生命缔造至德精神图腾,演绎别具一格的吴学烟火,灵眸璀璨吴学未来 。

关于研究吴学的发展方向的思考


2024.1.22日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3)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