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的精神与传统的风骨

撰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当年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龙云的女儿报考西南联合大学附中落榜的事,这些年通过文字和视频的传播,似乎家喻户晓。这个真实的历史小片段,现在看来是匪夷所思,其实还是挺有趣的,确实值得回放,因为令人三思。
根据回忆,西南联大创办了附属中学,因为是联大的附中,所以一时名声大噪,龙云的女儿和梅贻琦的女儿同时报考了这所中学。一看放榜的结果,龙云的女儿没有考上。西南联大成立之时,他给了学校很多支持。本以为女儿上附中,那应该是三个指头拾田螺,十拿九稳的,没想到居然没被录取,龙云心里自然有些不快。
那是1938年9月的一天,因为女儿落榜了,龙云让秘书长去找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情、疏通,成全孩子的梦想。
秘书长接过老板的指示,磨磨蹭蹭,迟迟不动身,一脸为难。龙云奇怪了:“怎么还不去?”秘书长小声回答道: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梅祖芬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同样落榜了,没有被录取。
龙云听后,沉默片刻,也就不再问什么,不再强求了。被梅贻琦的品格道德感召,他让自己的女儿上了一所普通中学。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当然对“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产生由衷的敬意。作为一校之长,“我的地盘我做主”,女儿进自己执掌帅印的学校读书,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到哪儿去说,都说得过去。但梅贻琦,有自己立足社会的准绳和做人的底线,身上充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傲气,从不公器私用,从不以权谋私,一生清白。
不过,梅贻琦不是唯一,那一代知识分子大都如此这般。比如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等,都曾报考清华而不中,梁思成和林徽因、冯友兰都没有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去“走后门”,施以援手。他们都是些“迂腐”之人,不知变通,视名节操守为生命,不干君子不齿之事。
这个真实故事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还不仅仅在此,我以为龙云的为人处世态度也值得提一提,写上一笔。在对女儿没有被联大附中录取这件事的前后处理上,他是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智和度量的。
身为传统知识分子梅贻琦有传统文人的风骨与志气;作为封疆大吏龙云亦有大将风度。知识分子过去的文化内涵是以研究和传播学习知识真理作为自己生活的人,是人类之中对于知识和真理最为推崇的人群,但可一旦在政治和权力的干预之下失去对知识真理的自由探索,或者被禁止的话,知识分子是很容易失去自己独立属性的,最后完全成为为权力背书的奴才,最后表现出来的软弱虚伪、奸诈无耻也被人唾弃,所以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说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吴姓是中华民族人杰族灵之帮,源远流长的吴姓文化陶冶出一代代气质刚毅,慷慨赴难的仁人志士,形成一种开拓谦让的伟大的吴人精神,正是吴姓人的这种精神,便吴姓人走出了乡土故地的狭隘,养成了四海为家的胸怀,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有拓荒精神和坚忍性格的一个特殊群体。
历史上,吴姓涌现出无数的优秀儿女。太伯以贤德名动天下,孔子誉之为美德,世人尊之为“让王”。延陵季子秉承先祖美德,同样以美德名震天下,孔子感其贤,为之亲撰墓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吴姓先祖树立至贤至德的榜样,对吴姓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血管中流动的圣贤血液激励着吴姓人不断为荣誉而奋斗。“吴氏世不乏季子矣”,吴恢此言正道出了吴姓人共同的希望,共同的追求。根源于太伯,仲雍、季子的谦逊礼让,开拓奋进的宗族精神,诗书传家的家风传统,都使吴姓人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姓族特色,也成为吴姓宗族兴盛的重要保障。据二十五史记载,传记留名的吴姓人物有1300余人,名卿显宦数不胜数。而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仅明清二朝吴姓进士就多达1323人,其中状元9人,榜眼12人,探花10人。
吴姓的谦让开拓精神、诚信和谐精神是酝酿吴姓道德性格和风骨本质的土壤。“惟吴有材,于斯为盛”。吴姓在中国当代史上耀眼夺目,不仅出风流人物,更产生了一大批政治巨擘,如吴邦国、吴官正、吴德、吴仪、吴学谦、吴新雄、吴伯雄等。历史上的吴姓,主要活动在吴楚文化区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融入的影响,形成了极富特色,极具价值的深厚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在吴姓发展的历程中,为铸造健康的吴姓人格,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创立完善的伦理道德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今日仍是吴姓的传家之宝。
当下在吴家“一切向钱看” 已经形成风气,当然,做文化没有财力支撑是做不好,尤其是建设各个吴家组织,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把建设好文化反过来引领吴学文化走向更高层次,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吴姓丢掉了泰伯谦让精神,留了仲雍开拓创新精神,留了季子诚信包容精神,那么,吴姓的信仰将荡然无存!人必须要有信仰,有了信仰才会有精神,有了精神才会有好品行,有了好品行才会有风骨,有了风骨才会有操守有力量,有了力量才有能力做好吴家的事业、建设好吴学文化宏伟目标。只有这样,吴姓才能真正的兴旺发达,吴学文化事业才能繁荣昌盛!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超越古人的伟大时代,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盘点历史传统,挖掘其精神物质,探寻其历史渊源,辩识其现实价值,提升吴姓人对吴姓历史的认识的认知品位,唤起吴姓人对祖先的美好回忆和崇敬之心,激发吴姓人深厚的故土情感,这就是我们祭祀祖宗、撰修吴姓家史、建设宗祠的重大意义所在。
2024.3.29日

吴美福,男,1956年生,祖籍赣邑万年县人,本科学历,现任中网传媒副总编辑、河南省诗词家协会会员,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走访国内各地宗亲和部分海外宗亲,发起了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4)
上一篇 2024年3月29日 下午1:46
下一篇 2024年3月29日 下午2: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