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体系的形成

撰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一、吴学刍议
点亮吴学这盏明灯,其实,光是听到吴学这个名字,就够令人心驰神往了,何况吴学有许多琳琅满目和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内涵,有深厚的文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烟波浩淼古代文明和现代灿烂,有绵延的艺术与精粹的美术,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
我不由在心里问自己: 这么美好美妙的文化,有什么理由不邂逅他,又有什么理由不结缘他。于是我找到了我一生做文化努力的方向,与吴学灵魂撞击缠绕。我伫立吴学丰碑前,感悟吴学这颗伟大的灵魂,心里猛地腾起了火花,使劲点燃吴学火把,努力点亮吴学明灯。
构形吴学理论体系,在吴学的世界里耕作细耘。使吴学文化明灯传遍中国,飘扬在全世界。使吴学精神,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永恒! 吴学文化有独特组成元素,绮丽钟毓的吴学析透着滴滴水珠之光,哺育出文化巨篇。荡起我们的一腔激情,这鬼斧神工的吴学文化,启迪人生之魂。
书写吴学之歌,吴学精神,吴学内涵,吴学价值,吴学精髓,吴学意义,吴学体系,正是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精神烙印,酿造出精神食粮。
吴学它像一棵松树子孕育着松树一样,孕育着江南古代的现代的血液,在我们的血管里不息地奔腾。
书写吴学壮丽的春秋,聆听吴学春天的脚步声。在吴学的觉醒中呐喊,举着吴学的火把,辛勤耕耘,精心劳作,使印纹着吴学文化的种子,在吴学的沃土里,共生共辉,金灿灿地遍地发光。
吴学穿越数千年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吴国发展七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发展为一个高峰,形成一种共识。经过秦汉唐宋的不断沉淀,随着吴地及沿海地区不断向海外漂移迁涉,海洋文化的不断融入,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吴学已经达到一个高潮的形势,初现吴学文化体系形成的雏形。吴学由此正式步入学术之林,形成了许多观念,也有许多学派。吴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问,是因为它是反映中国数千年社会的一本百科全书。今天,把吴学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民俗.…等等诸多学科加以系统研究、拓展,形成科学的完整的“吴学”学科体系,凝固成一种学问,一种理论,亟待大家引以重视,亟需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筑就。
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之一, 它是长江流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良渚等多种古代文化类型的延续, 与黄河流域的商周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主体。
吴学横跨道德、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中医药学、军事学、美学、水利学、农业种植学、纺织学、民俗学、谱牒学等多个学科。其内容涵盖人文、地理、语言、宗教、文化、水文化、稻作文化、吴歌、礼仪、祭祀、兵法、“吴戈”、教育、科技、古典园林、丝绸、“苏绣”、“香山帮”建筑、吴中工艺、“百戏之祖”的昆曲、苏州评弹、吴门画派、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涉及范围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度之广、纬度之深,丰富多彩的表现在各个领域。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对吴学的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吴国在当时历史上的地位或起的作用估计得很低。……吴学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估价太低了,对它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这是当年李学勤先生对吴学的真知灼言,一语中的。
“吴学”一词最早由章太炎提出,主要是关于清代乾嘉时期以苏州县的惠栋研究的学术吴学的学术特色, 章太炎曾经以”好博而尊闻”来形容吴派吴学, 在学界影响很大。事实上,吴学的”好博而尊闻”恰恰是以易学为主体,以礼学为骨干,较为完整地构筑了清代汉学(经学)的研究范型。与吴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个不同的概念。
今天,我要提的“吴学”,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锡、常熟、江阴是吴学的发源地”。我们所说的吴学, 即吴文化学。从史前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文明时期,到泰伯、仲雍奔吴立句吴至梅里,及至吴国七百多年的发展,再至后吴国时代的明清时期蓬蓬勃勃的吴学的茁壮成长,数几千年, 反映出独特的造物意识、道德观念、审美意象与文化内涵,对其深入研究, 认识与了解吴学文化的特征与特质, 从源头上探寻与把握吴学形成发展的内在本质,逐渐形成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吴学圈,构成吴学意志、吴学灵魂。必须精深耕耘、精心浇灌、努力浇筑成思想、文化新体系一一“吴学”。
吴学是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特质和特殊的特征的学科体系,既有思想性,又有文化属性; 既饱含道德风尚,又内涵开拓创新精神; 既有辉煌的农业文明,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上万年串贯起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个学科的文化形态。商朝后期泰伯、仲雍东奔梅里,开启江南新文明,肇始了吴学的发端,在江南,太伯、仲雍的“让德”至贤品德在吴地深入人心,感动、感知、感召吴地人民,数年之间,转化为老百姓行为中的精神坐标,自觉自律地践行社会规范的集体公约的约束生活方式,以至后来的吴国社会夯实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主义社会。这种至德精神是吴学构成的核心元素。
2024.4.15日

吴学体系的形成

吴美福,男,1956年生,祖籍赣邑万年县人,本科学历,现任中网传媒副总编辑、河南省诗词家协会会员,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走访国内各地宗亲和部分海外宗亲,发起了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2)
上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上午6:55
下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下午2:46

相关推荐

  • 浅析讨好型人格心理

    文/毛新明 讨好型人格,又称为迎合型人格,指喜欢讨好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即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别人的一种人格特征。其目的是通过迎合他人、取悦他人来获取认可和接受。这种人格的人有…

    2024年12月26日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吴学理论创新

    撰文  吴美福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吴学理论创新是多维度、深层次且系统化的进程‌。 ‌一、理论维度的创新‌&…

    2024年12月26日
  • 马克思主义吴学体系:从雏形到诞生

    撰文  吴美福 ‌一、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末…

    2024年12月26日
  • 马克思主义吴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撰文  吴美福        马克思主义吴学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以下是对这一体系的基本阐述:…

    2024年12月25日
  • 什么称书院

    撰文 吴美福‌ 书院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行解读。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丰富多样。 精神层面 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

    2024年12月24日
  • 建构中国自主的吴学体系

    撰文 吴美福        建构中国吴学知识体系,是近几年来我们吴姓吴学人的夙愿。中国学界对“吴学”概念的最初理解是以吴…

    2024年12月24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