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十分荣幸地借全国首届吴学研讨会筹备会这机会,向诸位汇报下泰伯吴氏祖地无锡对吴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再瞻望下吴学研究的未来,谈谈本人对吴学的理解。囿于见识之限,本次浅谈,仅作抛砖引玉,共勉同进。

浅谈吴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对“吴学”研究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长期以来,泰伯吴氏祖地(含无锡、苏州、常州等地)的吴氏宗亲、专家学者对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体系与学术研究方向,而且已经创造出丰硕的学术成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讲吴学研究,本人认为对概念性的名词要有统一的理解。共有三:文化、吴文化、吴学。

什么叫“文化”?(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据说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50多种。)目前 ,我国学者比较认同的是按研究范围划分,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制度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指精神和制度层面的内容,如意识形态、哲学、学术、文学、艺术、语言、宗教、民风风俗等领域涉及的内容。现代汉语《辞海》就是如上表述的。

什么叫吴文化?吴文化是指以苏南、浙北、皖南一带为代表的区域文化,这一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  其中包括吴氏血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由于研究者所处不同的时空角度,对吴文化的定义会有不同。但其本质上离不开一个“吴”字。泰伯吴氏祖地无锡的宗亲和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吴文化是吴人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制度文明的总和;它可由吴地地域文化和吴氏血缘(姓氏)文化构成。吴文化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而不断演绎发展的,其辉煌灿烂的成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国家四机部部长、吴学学术顾问钱敏为吴研究所题词“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支流,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是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文化的重要活动。”

  什么叫吴学?从“学”的概念去思考,【现代汉语《辞海》P1073表述为学,学习、模仿、学术、学科。】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见:报任安书】。这便是“学”或“学问”。而“学”必须体现在学者的学术成果上,是学者的认知与思索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不断地修正、补充、完善、提高。其相对真理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苏州大学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程德祺先生《略论吴学研究》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吴学,即吴文化学。 【载无锡社科联主办《江南论坛》1994年5月】。浙江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中国楹联书艺委委员吴亚卿教授即撰文《吴学刍议》指出:“吴学”者,有关吴之学问也。 

吴学与吴文化是不能简单地划等吴的。吴文化作为文化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史实,肯定比“吴学”要宽大厚实作为史实、吴文化是不能由学者主观地去修正、补充、完善、提高。某一个吴学学术观点也肯定不可能是吴文化的全部内涵的展示。【打一简单比喻:吴文化可视作丰富的矿山,而吴学便是一种挖矿利器。有的挖到的是金子,也有可能挖到的就是石子。】

二、泰伯吴氏祖地对吴学研究的概况与贡献(即过去与现在)

学术界有言:无锡是吴学发源地【程德祺教授语】。无锡作为泰伯公让国创业之地负有对吴学研究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早在1991年,无锡就注册成立吴学研究所,地点定在无锡吴文化公园。以原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原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导茅家琦及吴文化公园创始人高燮初教授为核心的57位学者专家【主要来自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华东师大、南京师大、北京师大等】组成吴学研究所。在无锡市、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江海学刊》、无锡市社科联主办的《江南论坛》成为吴学学术论文交流重要载体。其间,召开过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27次,出版《吴学研究专辑》和专著达1200万字。吴学研究所得到了高层的关注和重视。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全国人大常委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苏步青、王光英;江苏省委书记邓鸿勋等领导人曾到此参观并指导工作。无锡市四套班子的领导常常会应邀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工作考察。高燮初【江苏社科院吴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授、无锡市吴学研究所所长】著《谈吴学研究》(刊载:历史教学问题 1991年);程德祺【苏州大学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著《略论吴学研究》(刊载江南论坛1994年);罗宗真【江苏省文物考古专家】著《吴文化与吴学》(刊载江海学刊 1997年);高燮初著《吴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刊载江海学刊 1997年)等文章成为引领吴学研究的方向标。于2006年出版由高燮初主编的《吴地文化通史》洋洋120万字成为吴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对无锡市吴学研究所的活动,为无锡地区吴文化研究铺平了道路 。随着全国宗亲文化活动形势的发展,无锡吴氏宗亲觉得很有必要成立一个吴姓为主体的文化组织来联络泰伯后裔及爱好者一起参与吴学研究。1994年4月,在吴春松【时任无锡市五金交电公司党委书记】等人发起下成立了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并出版《吴文化》杂志。一批退位二线的市、区级干部和大学老师成为该组织的主力军。由原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陈碧显任名誉会长。现任会长吴仁山。【无锡申锡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高空机械与吊篮产业联盟理事长、江苏省高空机械吊篮协会会长】。1996年10月,在中共无锡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吴伟勋【原民革市委一支部主委】、吴金海等人发起成立了无锡至德文化联谊会。【在此筹备之前,吴伟勋先生请时任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泰伯诞辰3280年纪念活动题词,荣副主席题词“锡邑之光”】。至德文化联谊会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海内吴氏宗亲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参加在香港、泰国等地举办的国际性会议,在家谱、吴氏人物研究方面作出了重点突破。由吴伟勋主编出版了《泰伯世家》。以简报、内部交流刊物的方式推动全国以吴氏宗亲为主体成员的吴学研究。进入新世纪后,泰伯吴氏祖地的宗亲倍感推动吴文化研究责任重大,2005年,由吴金海、吴炳伟等人牵头注册登记成立了无锡至德文化书院,从书画艺术角度切入吴学研讨,彰显吴文化悠久辉煌史诗。2006年,配合首届中国(无锡)国际吴文化节,在中国美协无锡展览厅举办盛大的书画大展,从征集的一千多件作品中筛选了800余件作品参展。其中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钱正英、钱树根上将、糜振玉中将、殷宝国少将{均为无锡籍)等领导人的作品,书画界著名人士:沈鹏、吴冠中、张大千、刘海粟、尉天池、武中奇等,并出版精装版书画文集。2011年,由吴胤悦、吴立兴等牵头成立无锡泰伯文化研究会(属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二级分会)【台湾吴伯雄先生发来题词祝贺:血脉同源,源远流长】。将泰伯吴氏祖地无锡的吴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2012年,在吴立兴会长等人的支持下,研究会成员吴志田编写的《回眸古吴》《古吴风云人物志》陆续出版。2016年,吴立兴、毛剑平合编著的《吴国、吴氏、吴地》出版,台海吴伯雄先生为书作序。2020年,吴剑平、吴刚虹父女俩出版了《吴学(史)研撰文集》,原无锡市政府副市长吴建选、会长吴新分别为书作序。由吴仁山会长主持的吴王夫差及吴文化在韩、日论坛工作也取得新成果,出版了论坛文集。在韩日吴文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今年6月28日,吴仁山会长再次应邀访问韩国并一起祭奠韩国吴氏始祖武惠公。自2014年起,至今,在全国泰伯后裔和吴文化研究爱好者、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全国泰伯论坛已经举行了六届。由泰伯吴氏祖地无锡直接主办的有四届。无锡地区形成了庄若江、王永春、吴刚虹等一大批高校教授、专家为主体的吴学研究团队。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吴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简要回顾泰伯吴氏祖地无锡在吴学研究的道路上经历了近四十年,经历了从自然王国到必然王国的艰辛发展过程。关键是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为吴学研究排除了左的思想干扰,奠定了学术走向民间的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泰伯吴氏祖地无锡在吴学研究的也不断创出新局面,奉献新成果。简要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吴学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

在学术理论厘清时空的划分。一是在地域划分上(空间),突破了前人将吴文化局限于吴中地区的思维,把视野拓展到了整个环太湖流域及辐射地区长江以北部分地区、江西,闽北等部分地区。二是在时间跨度上,突破民国年间史学界对“吴国文化”的局限,从吴地先民开始直到当代,对吴地波澜壮阔的文化变迁历史以政治经济两把尺子进行了科学的刻画。

①先吴文化(含吴地一万年前人类活动史的三山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先吴时期,吴地宁镇地区大约3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太湖流域出现了人类文化活动;大约近7000年前,人类定居于吴地,6000~4500年,产生了连续完整的新石器文化序列;新石器晚期的良渚文化已经有发达的社会组织,徘徊在国家文明的门槛前。这一切,孕育了吴地文化的萌芽;商周之际,太伯、仲雍从北方南下吴地,与当地荆蛮文化融合,开创了吴国文化的先河。

②后吴文化(即吴国文化,由泰伯兄弟让国奔吴所创造的吴国文化,发展至今,长达2200多年的历史阶段)。秦统一之后,吴地成为中央统一王朝下的郡县。其后两汉四百年间,吴地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孙吴、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吴地成为偏安殷富的政治中心,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首发阶段。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吴地又一次成为分裂政权在江南的政治中心。以后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吴地又成。为南宋的政治中心,使吴地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进程。朱元璋伐元建明,定都金陵,吴地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明、清两代,形成了全国经济文北中心南移的历史地位。

③近代吴文化,以工商文化成为特色的主要标志。1911年,结束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南京成为首都,吴地再次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吴地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中心位置,是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主体与核心地区,无锡紧邻中国最大的国际经济、金融、外贸和航运中心上海,地处对外开放的前沿。吴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吴地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通江达海,交通便利,拥有近40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百年以来,无锡也一直有“小上海”之美誉。被毛泽东主席评价的中国在世界上称得上是财团的,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集团就是出在无锡。另有周家、唐家、薛家、杨家、王家、程家等一大批无锡籍民族工商业者名駞沪港遍及欧美。“实业兴国、诚信经营”这些渗透吴文化理念的信条成为他们事业成功的强大动力。

二是推动泰伯吴氏祖地无锡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泰伯吴氏祖地的宗亲献智、出资,积极参与了泰伯庙、泰伯墓的整修。为世界各地吴氏后裔来泰伯祖地寻根访祖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诚挚的情感基础。至今,以泰伯(至德)命名注册的建筑、道路、公司、学校、产品遍布千年古城无锡,展现泰伯吴氏祖地无锡朝气勃发,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进入新世纪后,由吴立兴会长牵头塑造的泰伯青铜像金光闪闪地敬立在惠山古镇的至德寺内,为千年古韵添上新亮点,同时满足了泰伯后裔有了一个随时祭拜先祖的新圣地;由吴仁山会长主持的古运河第一撬研究非但为研究古运河开挖史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更为无锡文旅事业的发展增添新景点。由吴新会长组织拍摄的电影,让众多观众穿越时光隧道,贴近先祖泰伯,感受泰伯伟大的让国创业精神。这不仅是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让泰伯的至德精神以电影为载体传播到世界各地。泰伯至德书院的建立,为热心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青年人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料。

三是为无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能量。

    改革开放后,无锡地区吴文化研究始于民间,参加研究人员主要是老师。随着研究成果影响的扩大,得到了市、省和中央领导的重视 。无锡吴氏宗亲积极参与活动的人数剧增,江南大学文学院等高等院校把吴文化研究列入重要课题。进入新世纪,无锡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吴文化研究的投入与参与。最好的例证就是2006年举办了中国(无锡)国际吴文化节,海内外五万多人参加。将吴文化打造成“让世界了解无锡、让无锡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2023年全市GDP达1.55万亿元、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十四位,全市的人均GDP为20.63万元,连续四年列全国城市第一。经过全市市民广泛参与讨论的决定后的无锡城市精神是八个字:尚德、务实、和谐、奋进。显而易见,字字闪耀着泰伯至德精神的DNA。

改革开放,促进了吴地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最为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出现了举世闻名的“苏南模式”。吴仁山会长在《浅谈泰伯至德精神对无锡近现代企业工商文化的影响》一文中谈得尤为生动深刻:依靠四千四万精神,【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赢来千车万船业务,也换来无锡城乡的万千气象。原无锡县成为“华夏第一县”,无锡郊区被誉为“神州第一郊”。古运河两岸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他们的成长之路就是泰伯至德精神最好的诠释。百年锡商,源远流长。【第六届全国泰伯论坛文集p112】。

三、吴学研究未来的方向与目标

1、吴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提法与升华,“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价值理念上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泰伯吴氏祖地近四十年的吴学研究的实践已经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党中央的指示前进,吴学的学术研究才能走上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正道,才能开花结果,创出新辉煌。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魂脉”,又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要自觉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构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化深厚基础上走出来的。

吴学研究任重道远。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两会江苏代表团活动时提出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重要命题,揭示了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的发展新范式。古人常说“经世致用”,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如何把吴学研究融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重要命题中去研究,就成为泰伯吴氏祖地无锡广大宗亲和相关专家学者的亟待探索的新课题。泰伯吴氏祖地的所有吴文化研究平台一定要静下心来,努力溯源吴文化的千年的精神积淀和物质积淀、努力传承江南文脉气韵,以文兴城、以文赋能、以文聚力,为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吴学研究面临的繁重艰巨的工作目标。

吴学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加强对吴学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广吴学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精华,吴学研究立意要有高度、切口要有深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想摘用伟人的诗句结束本文,谨与诸位共勉: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伟人登高望远,极目楚天的宽广情怀,正是喜好吴学奉献吴学的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精神姿态和良好品格。

泰伯吴氏祖地无锡宗亲总会

无锡市新吴区泰伯文化研究会   执笔人:吴金海(泰伯公一〇八世孙)

2024年6月28日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8)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