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运用的善与恶

作者  毛新明

《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善良运用的善与恶

这里老子以“道”的运行规律辨正指出,世间万物的发展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等都是互相产生、互相形成、互相衬托、互相依存、互相配合、互相跟随的。如此,便成立了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27章)”。老子认为,善人是恶人之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 。如果不尊师,不爱惜借鉴的作用,虽自以为聪明,实乃糊涂之极。这就是最精深微妙的道理。有了这样的启示,老子得出了“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20章)”的结论。意思是说,善恶美丑,虽然相互对比永恒存在,但人的追求却十分鲜明的,都喜欢美与善,都憎恨丑与恶。因此,老子也一样爱憎分明,他说,大家所畏惧的,我也一样惧怕。这说明,对于社会大众公认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都不得去触犯。否则,不仅会违背“天下神器”于己不利,而且还会给社会造成恶果。所以说,善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大众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自然万物的内在关系。否则,便会像“农夫与蛇”一样,农夫因为不了解蛇的生活规律和价值观念,虽然发了善心行了善,但结局却不得善终。所以,有智慧的人要挖掘“道”的奥秘,避免农夫的下场。

善良运用的善与恶

你行善喂了流浪狗是善良吗?流浪狗咬死了人,你负责吗?救晕倒的路人是善良吗?关键你会吗?你能分辨是心脏病还是脑溢血?本可以等120来救治的,结果被你给救死了。扶摔倒老人是善良吗?结果有可能不但坑了自己还坑了自己全家。接收难民是善良吗?德国那帮蠢货接收的难民偷、抢、强奸,祸害了自己的国与家。这些,到底是在行善还是作恶?!

又如,春秋时期的文种与范蠡,两个人都为越王勾践复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结果,却是天差地别。范蠡读懂了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退,得到了善终。而文种却因贪恋功名富贵,称病不朝,最后落得一个“兔死狗烹”的结局。所以说有些善良是愚蠢、是助长恶习,如果造成了大的后果你的善良就是作恶。

善良运用的善与恶

一个著名的影星十年如一日资助贫穷少年脱贫上大学。最后大学生变成了“吸血鬼”,变成了对影星赤裸裸的仇恨。我们完全可以说是影星你剥夺了贫困少年由苦到甜的精神成长兑变过程。这个大学生将来如果放在重要的位置,他的贪婪、心灵的扭曲以及疯狂的报复会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多么大的危害,大影星同志!你是在行善还是在作恶?所以我们应该从老子的善恶观中汲取智慧,尽量扬弃丑与恶,追求符合道的运动规律的“上善”。

善良运用的善与恶

《道德经》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突出了老子的行善观,他认为:行善,应该像水一样,具备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品德。要像水一样,适应形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果墨守陈规,违背“反者道之动”的运行规律,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而且还会因此带来杀身之祸。同时,老子的“上善”观并不是随意的迁就、忍让与施舍,而是讲究原则与精神的,那就是“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坚守所谓的仁义道德,自愿放弃了合法继承人身份,主动让位于庶出长兄子鱼而厚养了子鱼的野心,最后被对手痛打并险些丧命。毛主席《论持久战》中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因此,老子的“上善”观,不仅与宋襄公式的仁义有很大的差别,还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

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读懂老子的“上善”观,还要谨记这种“善”不仅有“利万物”的特征,更在于“几于道”的品德。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9)
上一篇 2020年5月24日 下午10:42
下一篇 2020年5月25日 下午1: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