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美福
吴语是中国最古老语言之一,追溯其形成的渊源,从3200年多年前泰伯奔吴,江南土著文明与古中原文明融合成先进的吴学文化,糅合产生了吴语。古吴语来源是上古汉语,地处吴越地区的人们民风相近,“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上古汉语语系与太伯到达梅里的语言糅合吴越地区语言演化为古吴语。吴语更多的见诸于吴歌记载,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歌”“西曲”两类,如吴声民歌《子夜四时歌》就是吴语典型的创作代表。吴国的先辈创造了诗意浪漫的亭台楼阁,粉墙黛瓦,正如吴语传诵充满了诗情画意一般。李白的一首“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境;“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赞美信州温婉美好的吴音。“ 吴地是华夏文化代表之一,吴语是构成吴学体系载体的源头。
江南吴语,口语字词透露出古文味道。吴语区域历史上长时期是文化经济中心,文人雅士聚集,文化艺术交流广泛而频繁,多种方言在吴地交集交流,促使了吴语更加成熟,更具有扩散度,通过吴语的传播,广泛名扬天下。关于吴语的演进,史籍多有记载,吴语继承诸多中古雅言特征。
起源于泰伯奔吴的西北语言与无锡苏州一带的地方语言结合,构成吴语基础。吴越虽为两个不同的国家,但语言风俗相通。春秋吴越语言于古华语撞击下形成古吴语。上古南方有楚语,原始吴语也可能受楚语影响,今天吴语与老湘语还有一些语音共同点。在历史上,吴语是大批南迁士大夫必学方言,当时金陵说吴语,六朝文献里有记载。《世说新语·排调》记载“惟闻作吴语耳”。吴语于南北朝时期对日语有很大影响。吴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该批汉字读音从南朝直接或经朝鲜半岛夫概的夫夫氏建立的百济王朝传入日本。吴音融入日语程度深,常用于基本词汇中,古代日本称为“和音”。在唐代,日本在长安的留学生回国后推动长安音,但无法撼动被称为江东音的“吴音”。日本的吴音同现代吴语有比较大的相似性,从日本吴音中可对吴地古吴语进行深入的探究。隋唐《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记载隋炀帝喜欢吴语,说他“好为吴语” ,可见,当时的吴语不仅柔情似水的好听,在中华语言体系上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韵味。唐朝韵书有吴语记载,如《刊谬补缺切韵》等,北宋《集韵》等收入吴语字,记载常熟话有8个声调,唐朝人说话就是8个声调,故常熟话留有很多古语,典型如“小官人”“娘子”。宋代吴语形成各居住地片状情况,因而演变为上海吴语、江浙吴语诸多片区语音、江西赣东北吴语等。元末明初《南村辍耕录》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冯梦龙的《山歌》汇集吴地民歌,成篇都是吴语汇编。“三言”和《墨憨斋定本传奇》《浣纱记》《清忠谱》等都是用吴语。到了明末吴语人口占全国20%,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蔚然壮观,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为文化繁荣,经济发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富民强民族兴旺、时至今日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到了近代,吴语的前途堪忧。19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吴语地区所有学校用普通话授课,推广普通话从幼儿园抓起,至使中国优秀的传统语言“吴语”惨遭扼杀,上海90年代拍吴语电视剧遭禁播 。在后来的数十年间,吴语教育的缺失使得吴地区域的青少年吴语能力差。欣喜的是近些年来,一批有识之士和吴地民众呼吁恢复吴语教学,普及吴语知识,鼓励吴语朗诵和写作,同学间应讲吴语 ,本地媒体多用吴语,幼儿园开设吴语课 。7岁前是母语天然成长期,11岁前说好一口流利家乡话便能说一世不忘,保卫吴语刻不容绶,尤其重要。在今天,绝大多数吴地人在日常生活、在人际交往上仍只说吴语。一个国家要有标准语,普通话也是北方一个不大区域的方言,但是,也更不应此扼杀优秀的传统吴语。
“吴侬软语”一般用来形容吴地一带的吴语方言,苏州话、上海话等吴语方言比较软糯婉转,故有“吴侬软语”之称。吴语方言的语音清和优雅。李白《横江词》有诗句“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吴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因素,使得吴语比较流畅自然,谓之“软”。但因有“入声”的短促刚劲有力,“浊音”的声带振动之强,软语是谓表达为女子讲来具有独特的柔美灵秀之风,男子讲来颇具儒雅倜傥之气。
吴语是区别于普通话的一门语言,国内及国际上均有立项,是苏南、浙江、上海等地人的母语,使用人口超过英国或法国人口,为汉语中的一个主要体系。吴语有长达数千年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吴语是吴语区通用语言,是名片,是通行证,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文化价值高,生命力强。吴语区风景秀丽,有壮美山川,有江河湖海,有人文园林;吴语区千余年来繁华发达,经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吴语是吴人的母语,一百余座城市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乡群和江南文化圈。吴语与吴文化血脉相连,有诗佐凭: “醉里吴音相媚好”。吴语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部,使用人口近1亿。现代吴语比普通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吴语与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同体系的特征,吴语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字词,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辞语,有很高语言文化研究价值。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讲诵多吴语,勾提学佐书”,“ 诗成作吴咏,及此醉初醒”,江南本土古老语言,传承着诗情画意的江南语言文化。吴语是吴人“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吴语还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
吴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吴语是其他语言文化所没有的特殊性,
吴语是吴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吴语作为吴学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吴学的基础。吴语蕴含着吴地特有的传统文化,物化成极具意义、极是价值、丰富多彩的吴学。吴语亦是吴学的传播方式,更是吴地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吴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是吴学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表现,吴地人们因有思维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了吴学文化,又在不断的吴语交流中互相传播丰富多彩了吴学文化。 因为吴语是吴学文化的载体,吴地人们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吴学文化,继而又催生出吴学体系。因为吴语是吴地人们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吴语在吴学文化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早期的吴学文化发展中,口头传述,口口相传吴学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吴语的形成和吴学文化的发展相互辅相成,我个人认为吴语和吴学文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孕育,共同成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吴语和吴学文化的共生共性主要体现在吴语和吴学文化所具有的特殊特质的特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吴语在不同的时代也留下的深刻的时代烙印。
吴地人们在不断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吴学文化和吴语的相互作用,是在共生中相互影响和发展,吴学孕育了吴语,吴语开发了吴学。
吴语是中国古汉语语言体系中的活化石,是世界上乃至中国最大的非官方语言,是吴语区域文化情感的认同,是吴学诞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