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知识普及讲座 (典故篇) 03 多种经营——种桑养蚕 ​

作者: 吴美福

泰伯建造了荆村,组织大家过上集体生活,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推行商朝的井田制,连片的沃田作为公田,大家集体所有,按需分配,荒坡边角的散田,荒地作为私田私地分给各户,既享有集体生活,又可以自由支配生活,相互帮助,自给自足,谁也不剥削谁,没有生意的买卖,没有利益的利害关系,过的是一种理想社会的生活。共同生活在一起,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梅里地区的人们初步过上了温饱的生活,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劳动之余,田间地头,下雨刮风,天黑晚上,泰伯他们组织大家学习文化,慢慢的荆蛮人懂得了礼仪,言行都讲究礼貌,社会好风气日渐日浓。

泰伯有个习惯,经常去野外勘查。他发现山坡荒地上有零零星星的野桑树,到了春天,当地人称作叫“天虫” 的虫子会爬上野桑树上吃桑树叶子,并且一天比一天长得胖,过了一段时间,会吐一圈一圈白丝,然后把自己圈到在里面,做成一个白白的椭圆形的茧子。这就是所谓的蚕茧,可以缫成丝织成绸布,很值钱。这不正是黄帝之妃西陵氏螺母祖神发明的养蚕术吗?泰伯心里一动,计上心来,这正好是条赚钱的路子。

回到荆村,他喊来二弟仲雍、弟媳万妹,老婆姜姐,与他们商量这个事,他们一听甚是欢喜。泰伯吩咐姜姐和万妹,要她两妯娌去动员梅公公女儿梅花,再发动妇女广泛参与。按照泰伯的计划,男人们去各处把零星的桑树挖来,集中在荆村旁边一块空地上,按井字型移栽好,以便集中养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很多妇女都掌握了养蚕的技术并且喜欢上了这白白胖胖的“天虫”。打那以后,荆蛮人才知道养天虫有这样的好处,把天虫两字并在一起,叫做“蚕” 。

看到大家的热情,每到冬末春初,发动大家在荆村前后、河堤、荒坡大量栽种桑树,又建几个大型的蚕舍,在蚕舍里集中养蚕,提高蚕茧的质量和产量。并且釆摘各种颜色的树籽,熬成各种色料,把缫好丝的白丝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织成绸缎(布)。经过几年的发展,江南的蚕桑在姜姐、万妹的带领下,发展迅猛,纺织丝绸,成为江南的名牌产品。发展数年后,吴地普遍种桑,纺纱织布,缫丝织帛。吴城外有基地“桑里”,吴城内有“织里”,织里是官方纺织作坊基地,产品专门供应官场应用。

经过数代经营,江南蚕桑业不断发展,从此,江南被誉为“东方丝绸之乡”,闻名海内外。梅里地区也由此走上了多种经营,农副牧渔全面发展的道路,为近代无锡成为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夯实了坚实的土壤。

吴文化知识普及讲座 (典故篇) 03 多种经营——种桑养蚕 ​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4)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