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美福
泰伯、仲雍一行来到江南后,彻底的把太湖流域的无锡梅里地区作为自己的家,一心一意地要把这个家乡建设好,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宜人宜居、山水秀美的秀美乡村。所以不断酝酿目标,规划蓝图。也在不断完善各种工程和设施,不断的解决出现的一系列关于民生的大问题。
有一年春夏梅雨季节,连日的暴雨下个不停,本来河沟纵横,水洼沼泽地的梅里地区洪水泛滥,水势汹涌。面对这暴雨成灾的恶劣天气,泰伯、仲雍带领大家日夜守堤巡查圩坝,但是即便这样,仍然有不少堤坝决口,被洪水冲垮,禾田被洪水浸没,汪洋一片,这样一来,农作物绝收,老百姓又要挨饿。两人甚是焦急。泰伯、仲雍明白,不把洪水堵住,开渠引水,在暴雨季节,使洪水通过人工渠道顺利泄洪,确保围垦农田的圩堤安然无恙,确保田地的农作物早涝保收。于是他与仲雍商量,决定在更大区域发动更大的力量,彻底解决洪涝灾害的问题。两人召集了锡、苏、常、嘉等地的负责人的会议,泰伯把自己开挖大型人工河道的设想报告给大家,大家认真的讨论了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并且把会议精神广泛宣传,得到了荆蛮土著人的热烈拥护。
在当时哪个落后时代,江南人民使用的是竹制、木制、石制、陶器制劳动工具,要想从梅里把洪水疏引到大湖去,开挖一条大型引水渠,无疑是水中捞月的事,困难很大。
泰伯思来想去,只得忍痛把从岐山带来的青铜武器,叫铁匠打制成掘土开渠的尖锄、尖揪等锋利挖土工具,拿到工地上使用,果然效率高,速度快,费力小,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大家欢呼雀跃,把泰伯奉为“天神”下凡,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大家发动起来了,鼓足干劲,信心百倍,男人掘土开挖,女人挑土,一部分男人筑堤,分工明确。然而,问题又来了,青铜武器改制的掘土工具太少了,只能供应一小部分人使用,一大分男壮劳力只能轮流休息,这样大大影响工程进度。
怎么办?泰伯想想,还得靠自己,自力更生。
选择一个吉日,梅里的冶炼坊开工了,目的是冶炼更多的铜坏,打造更多的生产工具,不但要满足开挖河渠的需要,还可以打制更多的农具器,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力。
那时的冶坊浜在今梅村西侧张更上旁,制造模具的陶具旧址在陶家田,张更上西侧。今梅村有陶更上村,相传为那时的制陶模具的后代。
有了大量的挖河渠的工具,大家干劲倍增,每天热火朝天,号子声此起彼伏,掘进速度很快。经过二、三年的奋战,以梅里为中心,东至漕家角,水流入漕湖(古称蠡湖),西起清明挢与太湖沟通,一条“全长八十七里,广十二丈”
河渠顺利挖成通水,这条渠道的建成是一条直线,近一百里的长度在当时生产力低下能建设成在哪个时代算得上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没有测量仪器,完全靠目测和经验,可想而知,泰伯团队花了多少心血,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泰伯渎开挖成功,泰伯又组织大家开挖了九泾。九泾就是把梅里地区九条支流连接起,形成了梅里地区旱涝保收的局面,使年年丰收高产,梅里地区真正成为丰产区。
泰伯、仲雍成功的开凿了河渠,是江南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比京杭大运河的建成要早二千多年。当时,为了歌颂泰伯的功德,人们把这条河渠命名为“泰伯渎” 。
泰伯渎的建成,彻底使江南水泽汪国变成耕地良田,使得数年后,以梅里为中心辅射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形成,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村面貌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梅里地区成为江南地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为南粮北调、提供朝廷的漕粮提供了水运的条件,无锡在历史中为漕粮的供应作了特有的贡献,得益于有了泰伯渎。
泰伯渎是江南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典范!在当时,在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一个奇迹,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