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 吴美福
周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喜欢唱山歌,劳动之余,重要喜庆都会以唱歌表示庆祝,泰伯在岐山时候就是唱山歌的能手。周族人创造了大量的山歌,其中的经典《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被编进《诗经》里,成为《诗经》重要的组成部分,后来,这些诗歌对吴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前的江南,先住民在劳动中,先是以号子声为歌,抒发劳动时的豪气之情,后来慢慢演变为士谣,民歌形式,亦称“蛮歌”。泰伯来到梅里后,经过数年的打拚,人民生活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社会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江南没有系统的文字,大家都没有文化。怎样让大家既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又享受文化的、精神上的雅趣,是泰伯迫切需要重视的。
经过分析当时梅里地区的状况,从哪个点入手,既可以调动荆蛮人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尽快的学到文化,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普及基本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泰伯创造性的采用了“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 的方法,教大家学习文化和唱歌认字的娱乐表现形式,又把陕西岐山的诗歌和当地的土谣、蛮歌结合起来,改编成具有保留西北韵味又很有江南特色的歌谣,后来人们称之为: 吴歌,泰伯是第一个唱吴歌,也是教大家唱吴歌的推广者。
“梅里花,梅里果,泰伯教民唱山歌。” 正是一代一代传唱下来,无锡人民不忘泰伯教唱吴歌的记载。从此,梅里地区人们在田间地头,在摇船捕鱼,在喜庆的日子都要哼唱吴歌,提神鼓劲,自娱自乐,慢慢的就形成了习惯。演变为好多种歌调,有“田歌”、“号子”、“船歌”、“儿歌” 等。吴歌的歌词口语化、通俗化、生动风趣,朗朗上口,好记易唱,传唱不衰。
关于吴歌,史籍有许多记载,六朝《陈书》记载: “讴歌所住……自求于泰伯者矣”。宋朱淑贞的诗: “源自龙山千里碧,花开梅里万家红。最喜夜来箫鼓寂,吴歌遥唱月明中。” 元代赵孟頫’d7? “平墟境里寻吴事,梅村河边载酒船。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吴歌处处传。” 还有大量记载吴歌的史籍表明,吴歌发端于梅里,吴歌是泰伯创造。
“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似海源金匮。” 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吴歌,经过几千年的孕育、演变、凝炼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情感细腻、感动情怀的深人人心地域文化。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田歌、渔歌、牵引歌、养蚕歌;受压迫歌、抗争歌、改革歌;起屋歌、结婚歌、祝寿歌;生活歌、情歌、风物歌、儿歌、对歌、休场歌等着。
吴歌是吴文化蕴育的又一个重要内客,无锡朱海容整理编纂出版的长篇英雄史诗“华山抱”,分上、下集,一万五千余行,篇幅宏大,气势恢弘,情节跌宕起伏,词句美丽奔放,语言江南民歌化,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朱海容先生浸染了十多个春秋的艰辛汗水,进行卓有成就的抢救性挖掘、整理并且出版,华山抱被认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部汉民族的长篇英雄史诗,是吴地的一颗明珠,汉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四大英雄史诗之一,填补了汉民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空白,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重要的价值史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