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知识普及 (典故篇) 25 吴姓历史上又一位“三让王” ——季札

编篡: 吴美福

历史走到了春秋中下期时期,吴国自始祖仲雍公已传到十八世寿梦手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寿梦生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眛,季札。第四个儿子打小就聪明伶俐,又懂事,知书达礼,才智过人,良心好品行端正,尊重三个哥哥,三个哥哥也很宠爱弟弟季札。父亲寿梦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特别的器重他,处处有意无意的栽培他。经过多年的历练和广泛走基层,季札与老百姓心连心,把自己的学识布施给大家,经常讲历史与家国情怀的故事,吴国的百姓都很爱戴他。寿梦也很想立幼子季札为吴国的国君。

话说到这里,寿梦同样碰到这样头痛的问题,也和一千多年前的古公亶父碰到一样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不妥善解决好,是会出大问题的。当时的吴国,按照制度规定,王位应该由嫡长子继承,再怎么着也轮不到季札继承王位。所以当父王寿梦要传王位给季札,季札坚决不同意。话说寿梦二十五年、即前561年,寿梦病重,把四个儿子叫到床前,郑重的说“如果季札能继承我的王位,将会使吴国很快繁荣昌盛起来,待我死了以后,你们兄弟要依次相传,一定要使季札有朝一日成为吴国的国君” 。寿梦死后,诸樊继位主持葬礼祭祀,兄弟们守孝节哀。当孝期一结束,诸樊提出把王位让给季札,诸樊诚恳的对季札说: “这是父王的本意,我的心里早就答应了。” 季札回话说: “父王在世的时候,我尚且不肯立为世子,怎么能在父王死了以后,受国君的位子呢?你是长子,王位应该由你来继承,这是宗庙社稷的制度,岂可改啊!” 并说了很多道义道理和许多制度规矩的肺腑之言。但是诸樊一再要立季札,季札坚辞不从。并且,当时吴国的民意普遍要求季札做吴国的国君,老百姓大都呼吁季札顺应民意统领吴国。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众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国君。季札知道继续呆在国都梅里,是拗不过大家的,不得已之下,于是他只好躲到舜过山下“弃其室而耕” ,也就是后来的古延陵、今天的江阴申港东南边的山下,退隐于山水之间,每日躬耕劳作,表明自己不为王的坚定的志节,这才打消了吴人拥立他为国君的念头。

吴国在诸樊的领导下,平稳的发展,此时的吴国在国际上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弱国。诸樊十三年,诸樊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病重之际,他授王位于馀祭,并对他说: “若是苍促传位季札,他是不会接受的;你以后不要传子,要传弟,依次传到季札为止。”

鉴于季札在舜过山下躬耕的事实,馀祭元年、即公元前547年,封季札于延陵,也就是古常州地区以江阴为中心辅射开去的邑地,范围比现在的常州市还要大,季札也因此号“延陵季子” 。这是当时的吴国因季札坚辞不做国君,也要让他享受相对应的待遇,这是吴国上下对季札的高度肯定。江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季札封邑江阴开始的。

馀祭死后,传位给馀眛。馀眛十七年、即公元前527年,馀眛病重,传弟季札来宫,执意授王位于季札,季札仍坚辞不允,表示:“我不受王位态度是明确的,富贵名利对于我好像是耳边吹过的秋风,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表示了自己不做国君的气节。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无私无我无欲无求的伟大精神!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是吴姓之中“三让” 第二人,是至德、至贤、至真、至善、至美之人!这种不要君位不要名誉不要财富,只身隐归山村躬耕的高尚情操,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难怪孔子叹曰:“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

泰伯的三让,被称为“南国高风”。季札“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 的伟大情操,被世人誉为“延陵高风”,“至德第三人” ,历史上也称为“后三让”。其实季札已经是四让王位了,古人“三” 的数字是代表多数,三让是说季札多次辞让王位。唐代皮日体为《泰伯庙》作诗: “一庙争祀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芬。” 

季札的道德精神和泰伯品德一样,与日月同辉。

吴文化知识普及 (典故篇) 25 吴姓历史上又一位“三让王” ——季札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2)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