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篡 : 吴美福
早期泰伯为了开凿伯渎河,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生产,在梅里建起了冶炼厂。历经一千多年,到了春秋中下期时期,吴国的冶炼水平和冶炼技术很发达很高,特别是铸剑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闻名天下。当时吴国的特使季札出访列国,配带吴国名贵的宝剑,以显示尊贵的身份。
有一年,季札出使晋国,出国路上要经过徐国、也就是今天江苏泗洪一带,徐国的囯君听说大名鼎鼎的季子来到了徐国,盛情的接待了这位久负盛名的贤达。季札在徐国逗留了几日,不日就要启程去晋国,徐国国君特意设宴为其送行。宴席丰盛,佳肴美酒,歌舞翩翩,令人陶醉美好时刻。喝到高兴处,季札一时兴致盎然,抽出佩剑,随着音乐舞剑起舞,以表示感谢徐国国君的盛情款待,也展示了季札才华横溢真实风貌。
季札的剑是一把不同寻常的名剑,剑鞘精美绝伦,雕刻着蛟龙戏珠,镶嵌着极品红绿宝石,格外耀眼夺目。剑锋银光闪闪,令人不寒而栗,剑气逼人。徐国国君早就仰慕天下驰名的吴国铸剑,今日一看季札宝剑非常羡慕,心想自己能有一把这样的宝剑多好啊!可又不好意思启齿相求,眼睛的视线舍不得离开季札的宝剑。季札是何等聪明之人,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按着礼仪访问晋国要佩带宝剑,要不是这样季札当场就会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在心里想,等访问晋国结束回来把剑送给徐国国君吧。
不久访问晋国结束返经徐国时,才知道此前,徐君为抗击楚国入侵,已经战死沙场。季札解下宝剑,要交给徐国的新君王。季札的随从见状出言拦阻:“这是吴国的宝剑,不应该拿来赠送别人啊!” 季札说 : “……上次我经过徐国时,徐君看到这把宝剑,虽然嘴上没说要,但从他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这把剑。但是我还要出使列国,所以不便献上。虽然这样,但我在内心已经许诺将此剑赠予徐君了。如果说徐君亡故了,我就不将此剑献出,那是妄自欺心啊!”说完,将宝剑交给新君。新君拒收并说: “先君没有遗命,孤不敢接受宝剑。” 而后,季札去徐君墓地行礼祭奠,在墓前说: “徐君,我来晚了!我知道你喜欢这把宝剑,……我出访使命尚未完成,所以没有当时给你,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把剑送给你了!” 随后,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一棵松树上。季札的侍从迷惑了,问他:“徐君死了,这把宝剑为什么还要挂在这里?”
季札回答说: “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为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信义吗?”
季札的行为,已经不是停留在言而有信层面上的意义,而是达到了“心诺” 的伟大境界,一时传为千古美谈。
唐代李白敬仰季札的高风亮节,赋诗赞美 :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深。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矜。” 徐国的人民感动季札恪守信义、生死不渝的高贵品质,作诗歌一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挂丘墓” 来表达对季札的尊敬和感动,在徐墓旁筑了一座“挂剑台”
纪念,这是徐、吴两国间真挚友谊的象征,是季札诚信、一诺千金的高尚品德丰碑的代表。挂剑台在今江苏泗洪县境内,以供后人凭吊。季札挂剑是流传最广泛、最久远,至今青史流芳的著名典故。季札的” 心许不欺” 的高尚品格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今天学习他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