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篡: 吴美福
阖闾登上王位后,筹划谋略,雄心勃勃,一心想把吴国做大做强,称霸诸侯。而伍子胥加入吴国团队正和吴王阖闾雄心壮志吻合,正遂吴王阖闾心愿,一拍即合。
于是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进行一系列战略规划,充分研判当时中原诸国的形势,吴国要称霸中原诸国,首先要打倒楚帝国,削弱它的势力,使楚国没有力量祸及吴国。目标明确了,吴国从此不声张埋头准备内政外交和军事的筹划。
时间到了周敬王八年即公元前512年,楚国当权者利益集团不团结,各派内讧,不作为不理事,这对吴国来说是利大好事。伍子胥向吴王阖闾面呈打击楚国的策略: 吴军分三部轮番攻击楚军,楚军出战我军收兵,楚军回城我军攻击,待楚军奔袭疲惫不堪,再寻机歼其一部。施行“敌驻我扰,敌进我退,敌退我击” 等游击战术思想,此后数年间,吴军据此策略连年袭楚扰楚,迫使楚军疲于奔命。
在外交上,吴国与蔡、唐两国结为盟国,使蔡、唐两国与楚国彻底决裂。蔡、唐两国是楚国北方门户,这样一来,吴国军队可以名正言顺驻扎在淮河,与楚军隔汉水对峙,楚国北方门户洞开,极大地从后方威胁楚国,为吴军实施两面突袭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胞弟夫概为先锋,出动水陆主力,吴、蔡、唐三国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西进,行至战略要地州来,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向南进。孙武组织3500名精锐士兵为快速反应部队,从河南、湖北两省边关要塞穿插,越过大别山,抵达汉水东岸,离楚国首都不到百里,孙武用兵之神速。
楚昭王一下子慌了手脚,急令尹囊瓦和左司马沈尹戍,倾全国二十万兵力,赶往汉水西岸的小别山至大别山一带摆下阵式,要与吴军决一死战。
可是楚军统帅沈伊戍决定率部分兵力迴回到吴军背后,形成南北夹击。囊瓦和沈伊戍之间又互相猜忌,都想抢功。囊瓦擅自改变作战计划,率先渡过汉水向吴军发起进攻。吴军统帅孙武明白囊瓦的计划,率吴军退居山中,以逸待劳打击战车多,不利于山区作战的楚军。果不其然囊瓦中计,孙武动用秘密特战部队一举打败了囊瓦,取得了首战胜利。
公元前11月18日早晨,夫概在阖闾不同意情况下私率5000兵马杀入囊瓦十万楚军阵中, 还没有吃早饭的楚军阵势大乱,溃不成军。阖闾见机立断,立即发起全面攻击,吴军如山呼海啸般的杀声,吓得囊瓦脱掉帅袍,弃军逃亡郑国。剩余的楚军争先恐后逃往渡口,被阖闾的吴军围歼在渡口,很多缴械投降了。
后来沈尹力带着部队来救,也被吴军大败,被割下首级报给楚昭王。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孙武用了许多战术,使吴军很快就打到楚国首都并包围,楚昭王仓皇坐船出逃随国去了,楚军一听国王西逃,立即军心惶惶。
11月29日,吴军攻入楚国首都郢城。这个春秋时代数一数二的楚帝国轰然倒塌。这场战争在柏举地区展开,自开战到胜利不过十天,意义十分重大,这就是春秋历史上有名的柏举之战,整个战役用了很多经典兵法,战斗场面十分精彩,本篇不一一展开细述。
史学家称柏举之战是“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是春秋末期吴、楚之间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兵团战争,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吴军千里奔袭,席卷楚境,孙武以三万兵力击败楚军二十万,五战五胜,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柏举之战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争霸中原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国这场战争的胜利,使用了孙武创造性的“连续作战理论” 、“大纵深作战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 ,这种创造性的战略和战术理论,在二战时期大放光芒,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春秋时代是伟大的创举。柏举之战,成功的运用了大穿插、大纵深追击、连续作战的军事理论的经典战例,在中国军事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意义十分重大,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