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知识普及(兵器篇)61 吴王诸樊剑

编篡: 吴美福

河南汤阴出土新发现的吴王诸樊剑,是迄今唯一注明的诸樊在位时铸造的自用剑,剑上有铭文“自作元祀用”,记载此剑是诸樊继位吴王后的元年铸造的自己用的剑。“云用云获,莫敢御余”“北南西行”,是吴王诸樊呈现自己即吴国的武力强大。

剑作圆茎、宽从、菱形窄格式,喇叭状剑首,剑身中起脊隆起,前锷弧形斜收成三角形剑锋,通长43.3厘米。剑身正面以脊为中心,两侧各铸有一排铭文,共28字,该剑的铭文与1963年安徽省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出土的工大子姑發诸樊剑的铭文相仿。

铭文除其身份有别外,大意相同。结合上述两剑的铭文,可以知道新出诸樊剑的铭文略有小误:“巳”字应置上“用”字前,而下“用”字前漏铸“云”字,且“云”字构形也有小误。

春秋时吴国国名,即吴国。《史记》或作“句吴”,《吴太伯世家》:“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河南固始出土的宋国铜器宋公栾瑚称之“句敔”。从出土及传世的吴国青铜器铭文来看,吴国国名写法异体较多,有“工”“攻敔”“攻吴”等,最后由“攻吴”省称为“吴”,各种写法皆是在特定阶段形成的,至于将“攻吴”写作“句吴”,乃是中原人记吴音的缘故。吴、五、敔,及从“鱼”声的“吴”古音相同,系通假字。至今在吴方言中,五、吾、鱼这几个字的读音仍然与“吴”相同,上古音皆为疑母鱼部字,为双声叠韵关系。王,此处指吴王。

带有吴王诸樊名字的青铜兵器,已见著录的有五件,分别是:

(1)安徽淮南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出土的“诸樊剑”;

(2)山西榆社出土的“诸樊之弟季子剑”;

(3)湖北襄樊襄北农场山湾墓地出土的“诸樊之子曹魳剑”;

(4)山东新泰周家庄墓地出土的“诸樊之子通剑”;

(5)安徽六安九里沟第一轮窑厂41号墓出土的“诸樊戈”。

除第一柄剑是诸樊身份尚为大(太)子作于寿梦为吴王时外,其余皆为诸樊已继位为吴王后他人所作之器。

上述吴国兵器铭文所称的“姑癹”为吴国王室的氏称,其后两字为私名。淮南出土剑铭“姑發反”指吴王诸樊,学术界早成定论,但过去一直未明白其构名原则,众说纷纭,更没有认识到“姑癹”为氏称。

吴王诸樊自作用的青铜剑出土于他国墓葬,不外乎战争掠获或赠送所得这两种主要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春秋中期吴越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晋国一直是吴国的后盾,除了与吴国同宗外,以吴国牵制楚国是其主要战略目的。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寿梦二年,晋侯派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出使吴国,“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中国。吴伐楚。”开始通吴于晋,此事亦见《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由于吴晋两国的这种特殊友好关系,吴国青铜器作为馈赠品而出现在晋地,自在情理之中。

另外,吴国初期冶炼铸造技术制造铜器历史悠久、工艺高超,汤阴羑河新出土和淮南蔡家岗出土的诸樊剑,皆是中原剑样式,而不是常见的吴、越王剑的剑身中央不起平脊,圆茎、凸箍、宽从式,或是证明。因而有些重器形状受到中原风格影响由于某种原因而留在中原各国情有可原。

吴文化知识普及(兵器篇)61  吴王诸樊剑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3)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