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具体体现为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术交流日益繁荣,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学科体系日益完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国家文物局启动“考古中国”项目
“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启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印发《“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引导各地考古机构围绕重大课题设计“考古中国”项目,为深化相关课题研究奠定基础。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目前,已经批复“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新石器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文化研究”和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地考古等10余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全国各地的考古机构围绕“考古中国”设计主动发掘项目,增强发掘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主动发掘项目明显增加
“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施考古发掘项目4260项,发掘面积约341.9万平方米,其中,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127项,发掘面积88.2万平方米。主动发掘占比较之于“十二五”期间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的考古机构在基本建设的考古中也要突出课题意识,严格遵守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保证发掘质量,并多次派遣专家赴各地田野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检查。上述措施加之各地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五年来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硕果累累,重要发现层出不穷。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
2016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公布了工程实施15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工程以几处都邑性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突破口,取得了良渚古城和大型水利工程、陶寺古城、石峁古城、石家河遗址的谭家岭古城以及三星堆古城、二里头遗址宫城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通过多学科结合的综合研究与科学论证,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号称,论证为可信的历史;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场景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极好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认真遴选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增加田野考古生力军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考古事业,特别是不断增加的田野考古工作需求,几年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经过认真评审,新批准考古团体领队资质单位8个,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242人。截至今年年底,全国考古团体领队资质单位已增至87个,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超过2000人,缓解了考古发掘第一线项目负责人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在第一线工作的年轻同志的田野考古水平,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举办考古领队培训班,严格要求,注重实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家文物局还举办了领队提高班,对已担任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多年的业务骨干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水平,受到广泛好评。上述一系列举措为确保中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发掘质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古文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的考古文博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继北京大学成立考古文博学院之后,吉林大学和西北大学的考古文博先后独立,成立了考古学院和文化遗产学院。很多大学设立了考古专业或文博专业,或文物保护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高校设立的考古、文博、文保和文化遗产专业共99个,比“十二五”期间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呈现出我国考古文博人才培养的良好态势。国家文物局还积极支持高校开展田野考古实习,鼓励各具备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高校设置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今年10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吉林大学、国家文物局和山西文物管理部门以及运城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夏县建立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基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设施齐全,功能先进,为各高校作出了表率。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文物局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而找到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一直存在并相当激烈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极大地调动了遗址所在地政府和公众参与遗址公园建设的积极性。“十三五”期间,经过专家评审,新批准河南郑韩故城、河北元中都遗址、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等12个遗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名单(2017年),目前批准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达36个;新批准山西陶寺遗址、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浙江安吉古城和龙山越国贵族墓群等32个遗址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目前获准立项的已达67个。还有很多遗址所在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行列。有的省还着手建设了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值得一提的是,安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独辟蹊径,采用与浙江绿城集团合作的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建设效率显著提高,成果十分明显,值得借鉴、推广。
“十大发现”和“六大发现”评选
促进考古新成果的宣传和普及
截至今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联合主办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已经进行了3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也办了20年。每年年初和春季,这两项评选成为全国考古文博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评选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新媒体广泛合作,民众关注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以今年5月上旬进行的十大发现评选为例,采用线上评审,对社会开放的方式进行,民众网上关注度极高,短短几天总点击量超过3亿次。评审结束后,主办单位组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活动,并和央视联合制作了三集《考古公开课》开展系列宣传普及和推广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共考古方兴未艾
“十三五”期间,在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组织下,各地考古机构与新闻媒体密切合作,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举办全国性的公共考古论坛和各种面向公众的考古讲座,举办考古发掘现场说明会和考古成果发布会,举办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等活动。中国考古学会与央视合作,在继续办好《考古进行时》的基础上,新推出《考古公开课》栏目,让考古学家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介绍考古学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收到很好的效果。今年5月举办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利用线上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引起全国网友的广泛关注,一天之内网上点击量达到5亿次,数日内共达10亿次,创造了考古成果发布的社会关注度之最。
中国考古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
“十三五”期间,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考古工作者已在近三十个国家进行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拉美、欧洲。除了我们周边国家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作为考古“走出去”的重点外,还奔赴中美洲洪都拉斯发掘玛雅文明的核心遗址,在位于古埃及新王朝首都的卡尔纳克神庙旁的孟图神庙进行考古发掘,展示了中国考古人良好的学术意识和独特的发掘技术与方法。
举办高水平国际论坛,掌握国际话语权
2017年和2019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三届和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对从世界范围内遴选的20位考古权威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选出的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颁奖,并邀请获奖者作学术报告;每届论坛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讨交流;设置中国考古学专场,介绍中国考古学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并组织与会学者参观中国的考古发掘现场,直接了解中国考古学的现状。世界考古论坛的成功举办,使游离于国际考古学界边缘的中国考古学一举进入了国际考古学界的核心,使国际考古学界得以较为直观和全面地了解中国考古学的进步,了解考古学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论坛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影响力越来越大,被誉为世界上学术性最强、最有深度、组织得最好、内容最集中的国际性考古学研究平台,国际考古学界的“奥斯卡奖”。
(资料来源:国家文物局)
本文转载中国网,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