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美福
2006年,泰伯墓及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25日,鸿山泰伯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评审,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无锡唯一一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和“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荣誉于一身的旅游点。
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因周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于是与弟仲雍同避江南,成为吴国第一代君主,史称“吴太伯”。泰伯死后葬于鸿山。鸿山古名皇山,南朝《南徐记》记载:“泰伯宅东九里,有皇山,泰伯所葬地”。按《史记正义》注云:“泰伯居梅里平墟,在无锡东南三十里是也”。
汉桓帝永兴二年即154年,下诏吴都太守糜豹修之,周以垣墉,给五十户守卫其墓。
晋明帝太宁元年即323年,下诏祀泰伯用王者礼乐,具王者冕服,建庙于茔城南三十步,命晋陵太守殷师领焉。
宋武帝永初元年即420年,敕泰伯以太牢祀。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即639年,下诏重新扩建泰伯门殿,遣礼部尚书韩滉祀以太牢,赐金铜香炉一具。贞观十五年即641年,赐泰伯六十四世孙、驸马都尉吴世伟苗田千顷,永充庙祀。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即978年,敕朝散大夫梁周翰赐墓旁田二百二十三亩,令岁收供奉洒扫。宋仁宗天圣元年即1023年,敕赐绕墓田一百亩耕种,并入墓仓贮用。宋哲宗元祐七年即1092年,有诏吴泰伯以至德庙为额,遣官致祭。元符年间,制封至德侯。宋徽宗崇宁初年即1102年,进封三让王。
元仁宗元贞元年即1295年,命祭三让王吴泰伯于姑苏至德庙。
元英宗至治二年即1322年,诏遣御史中丞察罕帖木耳致祭。
明太祖洪武二年即1369年,改封吴泰伯之神,春秋祀之。明弘治十四年即1501年,邑人杨文建亭表墓。
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吴存礼、无锡知县吴兴祚先后整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即1705年,康熙帝南巡,驻苏州行宫,御书“至德无名”匾额,赐庙供奉。后为山民侵削,树木殆尽。清雍正四年即1726年,无锡知县王乔林勒石永禁。清乾隆二年即1737年,又给帑修葺,无锡知县王允谦增建享堂墓门。乾隆帝为庙御书“三让高踪”匾额。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遣散秩大臣乌木泰祭泰伯。二十二年即1757年,第二次南巡,遣刑部左侍郎钱维城祭泰伯。二十七年即1762年,第三次南巡,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程岩祭泰伯。三十年即1765年,第四次南巡,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张若澄祭泰伯。
清嘉庆初年,墓之前后皆为近民开垦,墓门亦颓圮无余,仅存一小碣,有高攀龙题字。向例,有泰伯庙道士东西两房轮流值管,而终年未尝一至,盖荒废久矣。清嘉庆二十三年即1818年,知县齐彦槐重修享堂墓门,并写门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筑石围墙,建丰乐桥。民国六年即1917年六月,代总统冯国璋题赠“端委风高”匾额,江西督军李烈钧题赠“至德无称”匾额。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捐修泰伯庙,国民政府委员吴稚晖撰《重修泰伯庙记》文。
泰伯墓由吴郡太守糜豹督办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历代都有修建。前有主殿仰止阁四层高19米,供泰伯冕旒朝笏铜像,两柱有联:“千秋让德长存,祖基重光,鸿山胜景扬中外;万众英贤共仰,世家首列,青史高风颂古今。”
墓坐北向南,墓前有月牙池,池后有元祐七年即1092年敕建石牌坊一座,上刻宋哲宗御笔“至德墓道”四个大字,有联:“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坊顶镶“古皇山”篆字火焰牌。后面即为清嘉庆二十三年即1818年所建享殿,门柱刻着嘉庆时金匮县令齐彦槐的题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殿中屏风上刻有泰伯圣像,高悬乾隆题书“三让高踪”横匾,东壁上保存着建文帝的《题泰伯墓东壁》:“远隐停马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邦。”,西壁上有张国明撰写的泰伯墓“迎享送神辞”三章。
殿后是四角攒尖顶墓碑,阴刻“泰伯墓”篆字。再沿台阶登临墓道最高处,便见青石护砌的封土墓墩,墓前分立石望柱一对,柱顶各雕石狮栩栩如生。东侧立明弘治十四年即1501 年国子监丞杨文所书《重修泰伯墓记》,北侧立明天启三年即1623 年东林党领袖高攀龙所撰写“泰伯墓再次重修记”。
山下梅村镇有泰伯故居改建的泰伯庙为泰伯墓组成部分,又称至德祠、让王殿。大殿系明弘治十三年即1500 年无锡知县姜文魁修建,有对联:“让国亦称王,从此荆蛮沾德化;兴吴应作祖,顿教草昧启文明。”“勾吴分土惟三,端委垂型,梅里肇基名最古;迁史世家第一,云礽衍绪,华陂崇祀惠无疆。”殿前石坊刻“至德名邦”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