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31日讯记者日前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全国文物战线坚守奉献、积极有为,有效推动革命文物工作呈现向上向前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开放率接近94%,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
据悉,革命文物展示展陈已渐成体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开放率接近94%,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十三五”时期平均每年推出革命文物展览4000余个。围绕抗战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实施重大保护展示行动,推出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主题展览。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北京大学红楼旧址等一批重大党史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完工在即,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即将开放,百年党史文物大展全面布陈,多角度生动展示百年党史,让干部群众深切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伟大精神。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应时举办,生动展现伟大抗疫精神。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广电总台等合作制播革命文物“三个百集”短视频,鲜活解读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国家文物局、退役军人事务部指导各地注重发挥红色资源在纪念建党100周年和党史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国家文物局、中央广电总台、中央网信办面向全社会开展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遴选推介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缅怀先烈、追寻荣光。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不断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培育党的事业接班人。
此外,革命文物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提升,中办、国办首次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全面确立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革命文物机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央编办批复国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17个省(区、市)和部分革命文物大市、大县增设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部门协作、央地联动更加密切,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修订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央财政对革命文物保护展示投入予以倾斜,2018-2020年共安排17.8亿元,支持实施闽西、金寨、遵义等约600个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37.4亿元支持革命文物基础设施建设和烈士纪念设施维护;各地方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广东5年计划投入15亿元、安徽2年累计投入2亿元用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党史研究上、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职称改革上、与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在营区文物保护上加强合作、夯实基础。革命文物工作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日益确立,形成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合力。
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北京、上海等20个省(区、市)相继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革命文物史实研究和价值挖掘得以深化,革命文物保护级别得到提升,保护管理状况显著改善。“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共实施26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021年已批复近200项,各地方抓日常、抓长远,加强革命文物管理维护,努力推动调查排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在持续改善革命文物保护状况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赣南、金寨、闽西等地和湘江战役旧址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项目,取得良好效果。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取得突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两批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央财政对片区整体陈列展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给予倾斜。陕甘宁、川陕、鄂豫皖片区建立省际协作机制,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创建延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形成串点连线、连片打造、整体展示的革命文物工作新态势。
革命文物还助力打赢老区脱贫攻坚。2014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红色资源成为井冈山、瑞金发展的金名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助力5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有效推动当地民生改善,“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点亮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旅+绿色产业+古色瑶乡”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模式,呈现全面小康、美丽乡村的诗意画卷,2019年吸引游客超过60余万人次。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不断攀升,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人数超过14亿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不少红色旅游目的地成为民众出游的重要选项和网红打卡地,年轻人成为红色旅游热的主力军。文化和旅游部计划遴选推出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让广大游客深刻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和革命精神力量;山东沂蒙山区创新红色研学模式,依托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建成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品牌矩阵日臻完善,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本文转载中国网,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