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态势如何?行业前景咋样?政策风向是什么?居民收入、养老金涨没涨?中国网财经特别策划《“财”访间》,专访权威专家、学者、企业家,用宏观数据描绘经济脉络,从细微之处透析发展机遇。
中国网财经4月2日讯(记者 畅帅帅)前3月份中国经济“成绩单”数据陆续公布,多项指标明显增长,经济恢复态势愈加“强势”。那么一季度经济增长趋势如何?GDP增速将是多少?下一步经济发展有哪些重点方向?哪些领域迎来政策红包?中国网财经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为您解答。
“三驾马车”:出口给力、消费平稳、投资缺点劲儿
统计局31日消息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1.9%、56.3%和55.3%,比上月上升1.3、4.9和3.7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扩张态势。
张立群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从各项指标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在2020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上恢复。但也需要注意,内需恢复的态势还是偏弱,扩大内需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从主要指标的增长情况来看,同比指标呈现大幅增长,这是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基数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些数据综合判断,经济总体上处于恢复进程中。”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今年以来,疫情防控措施有力,宏观政策实施有效,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前哪驾马车最给力?哪驾马车最有潜力?
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37亿元,同比增长33.8%,比2019年1-2月份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2%。
张立群分析,从需求方面来看,今年春节就地过年等因素对消费产生积极影响,今年1-2月份整个消费形势在去年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向好。
投资方面,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236亿元,同比增长35.0%;比2019年1-2月份增长3.5%,两年平均增速为1.7%。
张立群指出,投资总体呈现进一步恢复的态势,但是也注意到,1-2月基础设施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下降1.6%,过去基础设施投资在投资中增速是最高的,但是现在发挥作用最突出的是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7.6%,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是下降3.4%。综合来看,当前存在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的问题。
“进出口形势还是很不错的。” 张立群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出口向好的态势在继续保持,但是仍然面对许多不确定因素。
张立群表示,从“三驾马车”来看,目前增长水平最高的是出口,然后是平稳恢复的消费,投资稍显后劲儿不足。可以看到,内需恢复的态势还是偏弱,扩大内需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和紧迫的。
经济预测:一季度GDP增速或将在10%以上
经济发展与疫情形势息息相关。2020年初疫情冲击之下,去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下降6.8%。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专家和机构也对一季度经济增长作出乐观预测。
张立群认为,疫情形势好转以及去年低基数的影响,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应该在10%以上,两年平均增速预计在6%左右。
中国网财经注意到,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日前指出,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1-2月经济数据体现出“生产偏强、消费略弱”的特征。1-2月份餐饮收入7085亿元,同比增长68.9%,两年平均下降2.0%。
那么,我国消费何时能够完全回到正常增长水平?
“消费的完全恢复需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张立群表示,一个是疫情的影响,当前一些消费领域仍然没有完全脱离疫情影响,如:住宿、餐饮、旅游以及文化娱乐等。
“第二个是收入和就业的情况。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2月份的调查失业率比1月份略有上升,就业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从就业形势来看,当前居民收入增长大体平稳。但是消费进一步的活跃,还需在保就业、增收入方面见到更显著的成效,让居民的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进一步提升。”张立群指出。
建言献策:下一步中国经济怎么走?
下一步经济怎么走?要在哪些方面下“重拳”?
张立群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下一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的态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下功夫。核心是要让循环畅通,促使供给和需求,生产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畅通,解决当前需求不足的问题。
“重点要抓好扩大内需,将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张立群表示,现在市场需求不振,企业会顺周期而为,谨慎安排投资和生产。依靠企业扩大内需,目前来看不具备条件;居民方面,结合当前就业和收入形势,让居民积极花钱扩大消费也是有难度的,居民的消费行为也是顺周期的。
张立群补充说:“要想激活内需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政府投资,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他建议在强基础、补短板方面尽快安排启动一批大的工程建设项目,这样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会得到显著提振,有力地带动企业投资,从而带动就业、消费,整个内需市场将会加速回暖。
张立群告诉中国网财经:“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地下管网、综合交通运输、污染治理设施,以及现代化的公共卫生教育设施等,实际上也是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一个更高水平的基础。”
本文转载中国网财经,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