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学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五. 从愚昧到文明:吴学理论体系的结晶和文化的多样性

作者:吴美福

吴学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太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太伯浩气存千古,肝胆留人间。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源金匮(金匮今无锡)”之说。太伯南下,把周朝的诗歌和无锡地区的土(山)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吴歌,促使古老的所谓“荆蛮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结合而发展成为吴学文化,创出了无数的光辉灿烂的无锡山歌、田歌、村歌、渔歌、圩歌、船歌、情歌……和先进的农耕文明等,这都是太伯及其后人的丰功伟绩。 有史记载可知,无锡是具有3200多年历史的古城,随着考古的进展、历史遗迹的发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断言无锡的古吴学文化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

什么是”区域文化”,是居住在这区域范围内的人群所创造的精神,物质方面的东西,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区域文化”就是”个性文化”。由此与区域文化息息相关的姓氏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精神、物质传承产生的必然结晶。 什么是”吴学文化”,”吴学文化”是指吴地区域性文化,以吴地整个历史为经,吴地大文化为纬。著名教育家张其昀断言:”东南之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津,在无锡之梅里”。吴学文化一词,可以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吴学,是指古代吴国文化,广义的吴学,则泛指吴地文化,把吴国文化的前后源流,以至后世吴地文化的蓬勃发展都概括在内。我们所指的”吴学”,在时间上是通史的范畴,上指吴地旧石器时代,如已发现的距今近万年的三山文化,以及以后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湖熟文化,后至商朝末期泰伯开启江南文化,再至周朝到春秋时期鼎盛的吴国文化,以至到现在的吴学文化。吴学产生的根源,是以吴地为基础,以吴人为基因,与其他族姓一起,共同创造的优秀的文明结果,是数千年不断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文明的过程,到吴国时期,文化多元,百花齐放,文化认同,文化交融,使吴学到了一个巅峰时期,由此奠定了吴学的体系和文化内涵。 吴学文化作为具有吴地独特历史记忆和浓郁地域特色,并融合了时代精神的大区域文化,是凝聚吴人精神的特殊的文化符号,是推动吴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久不衰和后来居上的精神源泉。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开启现代化的进程中,吴学文化越来越表现出实践的先进性和独特的气质与魅力。吴地人以吴学文化的经世致用,务实重工,开放创新的精神,创造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工商业文明,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吴学文化对推动长三角流域率先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吴学文化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杭、嘉、湖、沪等环太湖流域,无锡是吴学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吴学的诸多优秀内涵,诸如尚德性,灵动性,开放性,务实性以及善于自我提升,刚柔相济等特色,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相融,使之原汁原味地保存在活态中,才能长存常新。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只有能够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元素才能更好的得到传承。那么,具有悠久传统,历经3000年淘洗荡涤的吴学文化,其当代价值如何,其发展前景,未来走势如何,对未来的作用,意义是什么,需要我们大家深入研究探讨。

我们认为,吴学文化应该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有的成果。它和其他区域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大系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吴学文化以江南土著文明和由太伯,仲雍带来的中原周文化为源头,以前后历经740多年的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及隋唐,宋,元历代不断发展光大,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中期以消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吴学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化方向转型。吴学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归结起来看就是中原文化与荊蛮文化,百越文化的结合;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和人居环境文化的结合;正是这些不同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华夏子文化的突出特征,使得吴地文明较早地进入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而这些特征中,最终的归结点,就是她的开放性。正是吴地文化的开放与兼容的特色,促成了吴地文明在华夏文明中率先进入了近现代化的征程。这就是吴学文化的优秀性和先进性。

人类繁衍生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日月山水,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是人类栖息的美丽家图。庄子的《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文精神就是博爱自然界的天地万物,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大爱社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从自然中悟得真谛,返朴归真,这才是美丽清纯的人生境界。王義之在《兰亭诗》中吟咏”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陶渊明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人的一生真正做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谦让包容,奉行大爱,那他就是有着完整的人格魅力的人。三千多年前南奔无锡的吴太伯,吴仲雍以及后来春秋时期的吴季札堪称中华民族道德史上的典范! 更是“吴学”皇冠上的三颗耀眼的明珠。

成书于宋初的巜百家姓》选录了最主要的400余个姓氏。编写《百家姓》是当时吳越国的一佚名儒者,故以宋朝皇帝赵姓为首,吳越王的钱姓为次。而吳姓排名第六,反映了吳姓在宋初的社会地位是相当的高,是当时重要的名门望族。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依据各姓在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对明代各姓氏进行排名,结果吳姓亦排名第六,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吳姓的社会地位一直是相当高的。司马迁的巜史记》对各家姓氏排序,《吳太伯世家》赫然名列世家第一,所以,吳姓为”天下第一世家”,并不为过。目前,吳姓排名第九位,人口近3300万。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湖南、河南、河北、湖北、贵州等省是吳姓主要聚居区。人口发展呈现出南多北少的格局,吳姓在朝鲜、日本、越南为第六大姓,在欧洲、南美,东南亚都有分布,吳姓的足迹从昔日的江南一隅到今日遍布世界各地

作为中华大姓,吳姓在奉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与道德标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家族精神与传统。谦逊礼让的美德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了吳姓家族的核心与精髓,不仅成为吳姓宗族繁荣昌盛的有力保障,同时诞生了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丰富多彩的吳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抺绚丽的色彩。

吳姓以谦让精神传家,古公亶父以民之在我与在彼何异而弃地逃周,太伯让王位而千里壮奔荆蛮,季子以虔诚之心让王而避耕延陵,正是这种精神的代代相传,使得吳姓淡泊于帝王之尊贵,淡泊于天下之名利追逐,也因此使数千年中国皇位与吳姓绝缘。然而,这一切掩盖不了吳姓宗族的优秀才华,杰出能力。历史上吳姓虽王气不振,但名卿显宦,开国功勋,数不胜数。

谦让于内,开拓于外,吳姓的这种家族精神使吳姓人避免了多少兄弟阋于墙的悲剧,又促使吳姓人努力开拓新境界。” 让”是吳人产生的基因,也是吳姓的标志所在。吳文化因太伯奔吳而肇始,因吳地、吳人、吳姓而融合而发展、发扬光大。

吴学文化是一座富矿,一座金矿,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吴学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创新吴学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在收集中整理,在整理中研究,在研究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坚守民族的吴学文化阵地。吴学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历史文化系统工程,举起吴学文化这面旗帜,形成“吴学” 概念,从理论进行研究,注重吴学课题的选定和研究与吴学的展示,构架吴学体系,形成吴学理论框架,建设特色的吴学之路。为吴学注入新的基因和人文精神,让吴学的思想绽放光芒。庚续吴学精髓,宏远吴学思想,发展吴学灵魂,拓新吴学精神,创立吴学体系,让吳学文化的旗帜高高飘扬!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4日 下午12:53
下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午6: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