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浅议

吴学超数千年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吴国发展七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发展为一个高峰,形成一种共识。经过秦汉唐宋的不断沉淀,隔智吴地及沿海地区不断向海外漂迁涉,海洋文化的不断融入,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吴学已经达到一个高潮的形势,初现吴学文化体系形成的雏形。吴学由此正式步入学术之林,形成了许多观念,也有许多学派。

吴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问,是其反映中国数千年社会的一本百科全书。今天,把吴学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民俗..等等诸多学科加以系统研究、拓展,形成科学的完整的“吴学”学科体系,凝固成一种学问,一种理论,亟待大家引以重视,亟需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筑就。

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之一,它是长江流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良渚等多种古代文化类型的延续,与黄河流域的商周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主体。

吴学横跨道德、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中医药学、军事学、美学、水利学、农业种植学、纺织学、民俗学、谱牒学等多个学科。其内容涵盖人文、地理、语言、宗教、文化、水文化、稻作文化、吴歌、礼仪、祭祀、兵法、“昊戈”、教育、科技、古典园林丝绸、“苏绣”、“香山帮”建筑、吴中工艺、“百戏之祖”的昆曲、苏州评弹、吴门画派、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涉及范围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度之广、纬度之深,丰富多彩的表现在各个领域。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对吴学的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吴国在当时历史上的地位或起的作用估计得很低。…… 吴学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估价太低了,对它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这是当年李学勤先生对吴学的真知灼言,一语中的。

“吴学”一词最早由章太炎提出,主要是关于清代乾嘉时期以苏州吴县的惠栋研究的学术吴学的学术特色,章太炎曾经以”好博而尊闻”来形容吴派吴学,在学界影响很大。事实上,吴学的”好博而尊闻”恰恰是以易学为主体以礼学为骨干,较为完整地构筑了清代汉学(经学)的研究范型。与吴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个不同的概念。

今天,我要提的“吴学”,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锡是吴学的发源地”。我们所说的吴学,即吴文化学。从史前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文明时期,到泰伯奔吴立句吴至梅里,及至吴国七百多年的发展,再至后吴国时代的明清时期蓬蓬勃勃的吴学的茁壮成长,数几千年,反映出独特的造物意识、道德观念、审美意象与文化内涵.对其深入研究,认识与了解吴学文化的特征与特质,从源头上探寻与把握吴学形成发展的内在本质,逐渐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吴学圈,构成了吴学意志、吴学灵魂。必须精深耕耘精心浇灌、努力浇筑成思想、文化新系–“吴学”。

吴学是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特质和特殊的特征的学科体系,既有思想性,又有文化属性;既饱含道德风尚,又内涵开拓创新精神;既有辉煌的农业文明,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上万年串贯起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个学科的文化形态。商朝后期太伯东奔梅里,开启江南新文明,肇始了吴学的发端,在江南,太伯的“让德”至贤品德在吴地深入人心,感动、感知、感召吴地人民,数年之间,转化为老百姓行为中的精神坐标,自觉自律地践行社会规范的集体公约的约束生活方式,以至后来的吴国社会夯实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主义社会。这种至德精神是吴学构成的核心元素。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1)
上一篇 2022年8月4日 下午12:22
下一篇 2022年8月5日 下午3: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